2017年7月19日,某公司的青蒿素样品。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曾获2016年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图片来源 东方IC

中国网新闻1月9日讯(记者 董小迪)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自2000年创办至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诞生了29位学界“大拿”,覆盖了医学、农业、气象等诸多领域,见证了我国在激光照排技术、肝癌治疗理论与技术、国际超导等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这些“高大上”的科技也被应用于天气预报、医疗手术、甚至流感治疗等各个方面,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医学领域:从流感到癌症 全面提高治疗疗效

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大赢家”,医学领域先后产生了五位获奖者,他们的成就对肝癌、血液病、流感等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2005年的获奖者吴孟超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他的观点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本世纪初的53.2%,推动着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2008年的获奖者王忠诚建立了神经外科手术新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脑干肿瘤、脊髓内肿瘤等疑难脑病疗效。

2010年的获奖者王振义提出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方案,将其五年生存率提至95%,使APL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2016年的获奖人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

2017年的获奖者侯云德是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他研制出的基因工程药物应用于上千万患者的临床治疗。2009年,侯云德主导的我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

环境领域:环境保护、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

在备受关注的环境气象领域,同样有这些高端科技成就的身影。

2003年的获奖者刘东生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黄土分布图和多部专著,提出了“新风成学说”。他的发现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东部沙地治理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005年的获奖者叶笃正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并为气象局“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诸多贡献。

业务天气预报的“上游效应”就是其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理论,是业务上对持续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青藏高原气象学理论,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气候预报的主要基础;大气运动的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的尺度理论至今仍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2017年11月2日,安徽,农户在收稻谷。图片来源 东方IC

农业领域:水稻加小麦 解决国人“吃饭”问题

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好“吃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00年的获奖人袁隆平,先后提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等,不断刷新着水稻的单产记录。   

2006年获奖人李振声育成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并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新育种方向。其中,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有40余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印刷领域:占据报业市场的激光照排技术

在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中,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王选,不仅开创性地研制了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还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

他的一系列研究取消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在占领99%国内报业市场的同时,还占据了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