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月2日电 题:重庆秀山电商新事:从“边城”到中心
新华社记者栗建昌、李松、周凯
在重庆秀山县,有不少电商新鲜事儿:销售农产品不再土气、死板,而成了一种新鲜时髦的娱乐:“网红”网上直播卖土鸡蛋,日销量可以超过20万枚;柚子、柑橘网上交易质量有了更好保障:打上了二维码,手机一扫,直接溯源到了田间地头……
秀山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作家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这些年,秀山巧妙布局电商网络,让“互联网+”的产业链条覆盖近7成农户……昔日被重山阻隔的“边城”,成了电商云集、物流集散的区域中心,有了开放发展新优势。
“武陵生活馆”激活电商“新能量”
张敏家的农村小店与众不同。
这个名叫“武陵生活馆”的店铺,位于秀山县洪安镇贵措村,店面干净整洁,占地不大,却有着不少意想不到的功能。
土鸡蛋、柑橘、腊肉……张敏家的小店就围满了前来送货的村民。从村民的背篼里,张敏仔细地把一枚枚土鸡蛋收捡起来,检查质量,贴上二维码后,码放在包装箱中,装上物流车后,就要发往县城的电商仓库。
“现在农村土货越来越受追捧,村里70多户农民和我签了网销合同,每年要采购2万多枚土鸡蛋、20万—30万斤脐橙。”张敏说,乡亲们的土货通过电商卖,价格高而且方便,而店主则通过提取佣金获得利润。
让“土货变网货”,就是“武陵生活馆”一大功能。类似鸡蛋、柑橘这样的农产品,依托散布在各村的“武陵生活馆”网点,最终汇聚到农村电商仓库,通过快递,奔向各大城市。
在秀山县网商孵化园,谭邦森的巴谷鲜商贸公司,一年网上交易额突破3000万元。最近,正值白皮柚销售旺季。谭邦森一边忙着指挥工人装箱发货,一边打电话向“武陵生活馆”签约店主催货,要求加大产品采购量。谭邦森将企业落户秀山。
目前,依托“武陵生活馆”和农村电商企业,秀山已搭建起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全县电商年交易额近70亿元,助推了经济转型升级。
“化零为整”降成本培养电商人才
处于电商网络末梢的“武陵生活馆”建成233家,覆盖所有行政村;全县电商企业180多家,日均销量3万多单,不少产品成为网络“爆款”……近些年,秀山农村电商走得稳、走得快,源于破解了一个个制约其发展的共性难题。
农村物流成本高,网货“下行不易,上行更难”——“化零为整”,聚合分散的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效率。
早在2013年,秀山就组建了专注农村物流的企业“云智速递”,并整合“三通一达”等81家物流快递企业,共同建设“电商物流分发中心”。“通过合理分工、接力快递,让秀山每年能节约1亿多元物流成本。”“云智速递”负责人车玉昕说。
专业人才短缺,电商成长“动力”不足——“流水席式”培训人才,建立“培训+孵化”的电商成才机制。
“县里与阿里巴巴、各高校合作,采取‘流水席式’培训,即‘导师常驻,学员即来即学’,最大限度降低电商人才准入、培养门槛。”秀山县委书记王杰说,人才培训主要包括典型案例教授、保姆式电商辅导等,较易接受。目前全县已培训电商人才1.5万多人次。
“掏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知道土货生长环境、联系方式等,发生质量问题,也可追责。”王杰说。随着标准化质量认证体系的完善,秀山已获认证的土鸡、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电商基地108家,供应点3600多个。
电商激活农业新业态
现场割蜂蜜、山坡上捉土鸡……一次次网络直播,原汁原味地展示着土货的价值;做足品牌文章,打造“武陵遗风”“边城故事”等电商公共品牌,一年销售农特产品6亿元……在秀山,电商的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山区农业业态,创新了农村创业、就业模式。
“以网络交易大数据为基础,来决定种植结构和具体品种。从‘种什么卖什么’变成‘要什么种什么’。”秀山县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杨小民介绍,市场嗅觉灵敏的“网络订单式”农业和灵活多样的网络营销,让农民生产与市场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在清溪镇太平村,蜜柚成熟后,农村电商一边直播采摘过程,一边网上叫卖。农民曾庆洲家的3000多个蜜柚,不到4个小时,便销售一空。
太平村300多农户自从搭上电商“快车”,生活就与互联网分不开了。像老曾这样能吃苦、懂技术的农民,负责农产品种植;年纪轻、头脑活的,经统一培训后,负责网上销售;而网货分拣、打包的活儿,则主要由家庭主妇负责……
王杰说,在秀山,更多的农民还在与农村电商深度“绑定”,通过土地、技术等入股与电商企业合伙发展,以“网络订单+保底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精准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