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全年无休的环保战役
2017年是十九大的开局之年,纵观全年,“气十条”打响收官之战,“土十条”落地工作持续推进,环保督察走向常态化......中国特色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
今年1月至11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7%;PM10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人们对“绿水青山”的期盼正逐渐变为现实。
“土十条”落地之年 土壤立法持续推进
1月,《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明确了土地使用权人等机构和个人的责任,并给出具体管理措施。
9月,《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为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12月,《土壤污染防治法》二审通过,土壤污染防治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
生活垃圾分类由“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3月,《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要求在 46个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提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
目前,46个城市均已启动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其中12个城市已出台垃圾分类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24个城市已出台垃圾分类工作方案。
中央环保督察实现全覆盖 全年问责超万人
4月,第三批7个督察组陆续对天津、山西、辽宁等省(市) 实施督察,共交办环境问题31457件、约谈6657人、问责4660人。
8月,第四批8个督察组对吉林、浙江、新疆(含兵团)等省(区)开展督察,共责令整改32602家,立案处罚9181家,罚款46583.84万元。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份的全覆盖,问责人数超过1万人。
新版水污染防治法出台 处罚力度加大
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审议通过,55项重大修改涉及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饮用水保护等多个内容,成为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保障。
其中,河长制首次被纳入立法范畴。新法还加大了处罚力度,将罚款上限提至100万元,情节严重者可停产关闭。
四大类24种洋垃圾收环保“封杀令”
7月,《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动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发布,环保部对废金属、塑料瓶、旧光盘等四大类24种洋垃圾下达“封杀令”。
10月,我国首个固体废物鉴别国家标准《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实施,改变了20多年来的固体废物进口政策,为“封杀”洋垃圾提供了有力支撑。
秋冬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开战”
8月,环保部等10部门联合京津冀、山东、山西、河南等六省市政府公布了“1+6”治理秋冬大气污染“组合拳”方案。
这是我国首个针对秋冬季制定的专门治理方案,首次提出秋冬季大气质量改善目标,即“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同比双双下降15%以上。
环保部六大“督察局”正式亮相
11月,环保部原六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全面“ 升级 ”,由事业单位转为环保部派出行政机构,并分别更名为环境保护部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督察局。
本次“升级”解决了督查中心的执法身份问题,督察局的一大新增职能是承担中央环保督察相关工作,进一步强化督政,这也意味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常态化。
(文字:董小迪 图片来源 东方IC 环境保护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