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27日讯 (记者 苏向东)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今天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国档案事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6年底,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共计6.5亿卷(件),比党的十八大前增长84%;建设全国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面向社会开通运行,40多家档案馆上传数据102万条,全国数字化档案资源达2243万GB。

档案馆库建设全面提速

档案资源总量大幅增长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已开工建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项目已获得批准,26家副省级以上档案馆、上百家地市级档案馆、上千家市县级档案馆已建或正在筹建新馆,其中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9亿元,补助建设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800多个。截至2016年底,各级综合档案馆总建筑面积达859.8万平方米,比党的十八大前增长56%,档案工作硬件环境明显改善。

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7.6亿元持续推进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已有5000多个项目启动;“十二五”期间抢救濒危档案1200万卷;“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资金从每年9000万元增加为2亿元。截至2016年底,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共计6.5亿卷(件),比党的十八大前增长84%。

服务大局更加有力

服务民生领域不断拓展

围绕国际国内有关重大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出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服务党史国史研究;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启动《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编纂工程,出版《中央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战犯笔供选编》;通过举办展览、出版图书、拍摄电视文献专题片和网络视频等方式深入开展党史国史和革命传统宣传教育,其中“红星照耀中国”“信仰的力量”“两学一做专题档案展”等在全国多地巡展,社会反响良好。

服务民生领域不断拓展。开展美丽乡村档案工作。配合精准扶贫战略,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制定《关于做好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意见》并制定管理办法。各级综合档案馆优先安排民生档案的整理编目、数字化和鉴定开放,创新民生档案利用机制,开展民生档案“异地查询、跨馆出证”工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支持。

信息化成效更加显著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取得重要进展

全国多地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上百家机关单位和中央企业参与数字档案室建设试点。目前全国已有16家单位的数字档案馆系统通过了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测试,4家单位通过了国家示范数字档案室评价。各级档案馆数字档案资源的比例均有大幅提高,全国数字化档案资源达2243万GB。

建设全国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面向社会开通运行,40多家档案馆上传数据102万条,制作发布专题170多个。明清、民国、革命历史3个全国档案目录中心已分别接收各地文件级目录17万条、1042万条、54万条,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档案资源馆际共享创造了条件。建设全国档案业务管理系统,28家副省级以上档案部门已接入运行,初步实现了档案部门间的业务协同。

用档案讲述中国故事

国际交流合作更加广泛

5年来,全国档案系统全力推动《南京大屠杀档案》等6项档案文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推动《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等5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参与世界记忆项目规则修订,推动成立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

中外联合举办专题档案展览,用档案讲述中国故事。持续深化中俄人文合作及档案工作交流,双方成功举办“中苏联合抗击法西斯胜利70周年档案展”,今年9月举办 “中俄丝绸之路历史档案展”等活动。与捷克、保加利亚等14个国家签署档案合作协议,目前已与27个国家建立了档案双边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