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永续发展——环亚太地区研究与政策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中国网记者张艳玲 摄

中国网新闻12月11日讯(记者 张艳玲)12月9日至10日,“城市与区域永续发展——环亚太地区研究与政策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谈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坚持分类指导,促进一体联动,强化平台支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赢扶贫攻坚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致辞。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教授表示,发展不平衡是发展过程的常态,发展严重不平衡是发展过程的病态。为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正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未来中国和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中国是亚太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的发展起步于亚太,得益于亚太,也必须立足亚太、造福亚太,这也是中国发展的国际担当。

他希望,与会专家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城市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为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智慧。

国际区域科学院主席、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荷兰自由大学教授Peter Nijkamp致辞。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国际区域科学院主席、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荷兰自由大学教授Peter Nijkamp表示,城市与区域永续发展是个世界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转型中都会出现地区不平衡问题。如何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再平衡,让地区经济增长普惠所有城市,这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分享解决之道。

“相信我们的分享可创造一个针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更美好未来,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Peter Nijkamp说,亚太地区已发展成全球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引擎,探讨新时代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构架意义重大。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作主旨演讲。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过去若干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了中国特色实践中最具力度,也最为生动的内容之一。经过各方努力,我们成功遏制了迅速拉大的地区差距,实现了不同区域板块增长格局的积极变化。区域发展呈现协调性不断增强、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

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范恒山认为,要坚持分类指导,提高区域政策针对性有效性,消除地区发展瓶颈制约,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一体化。同时,促进一体联动,实现资源要素取长补短、优化配置,克服不良竞争,实现错位、协调发展。强化平台支撑,优化功能平台空间设置,强化功能平台实验功能,释放服务效应,促进协调联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的规划设计,建立健全城乡利益平等的交换机制,完善实施好承包地三权分治制度。

推动形成有利于形成公平正义的体制,创造更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探索建立区级利益平衡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全覆盖,建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有效平衡资源需求地和输送地利益关系。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促进环境容量资源优化配置,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经济布局。加强对口帮扶、对口协作、对口合作、对口交流等,在中国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前国际区域科学协会主席、美国梅森大学Roger Stough教授表示,中国是创新驱动国家,创新初期靠模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从而推动制造业经济发展,进而转变成自我创新为驱动的经济。

“这得益于中国的领导力强,执行力也强,加之投资、劳动力因素及中国人的创新力和中国有竞争力的央企等因素促进中国自我创新能力提升。” Roger Stough说,“中国每一步发展都有发展基础,中国已转型成为创新驱动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