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29日贵州讯(记者渠津)11月27日,“十九大精神进央企”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在这个拥有着贵州省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奇观的地方,记者们近距离接触了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投资建设的六盘水大董公路PPP项目并参观了正在建设的世界最长跨居住区三跨连续钢桁梁悬索桥和全国首个山地城市综合管廊。
据介绍,全国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90%的是由中国建筑承建,这支“平均3天一层楼”的“中国建筑业梦之队”正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不断带动六盘水的基础设施及产业的发展。
攻坚“第一跨” 世界最长的特大悬索桥将天堑变通途
据了解,大董公路全长约45公里,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总投资额约67亿元,而大董公路的亮点工程及最关键性的控制性工程则是正在全力建设的大河特大桥。
“这就是我们大河特大桥的所在地,大桥东侧桥塔塔高314.3m,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高的悬索桥桥塔。大桥全长2200.8米,主跨1250米,建成后也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居住区三跨连续钢桁梁悬索桥。”一工区项目经理姚立伟站在大桥一侧的么岩山顶向记者介绍道。
大董公路一工区项目经理姚立伟向记者介绍大河特大桥。图/渠津摄
众所周知,贵州山区喀斯特地貌地质情况复杂,加上大河特大桥横跨铁路、公路、居民区,桥下紧邻乡镇和村寨,大桥基础之下是溶洞、暗河高度发育的喀斯特地质……多项技术都是世界级的难题。
姚立伟表示,山区建筑最难的还有材料运输问题,由于山路崎岖,加上六盘水缺水的环境条件,给跨山区、跨居民区以及跨采空区建造带来了一定条件的难点,很多工程作业都是在现场完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建筑技术中心专门成立了六盘水工作站,与中建二局和其它科研机构、高校共同攻坚大河特大桥建设难题”,大董公路项目公司总经理盖昌义介绍。
“大董公路沿线地形复杂,山高谷深,60%以上的线路在海拔1800米以上,桥隧比高达43.81%。项目还包含特大桥3座、大中桥18座、互通立交5处、隧道3座,而且隧道、桥梁多遇溶洞、溶腔,地质复杂,建设难度较大”,盖昌义说,“不过,我们正在和六盘水市通力合作,争取早日完成项目建设,助力六盘水经济发展”。
大河特大桥效果图。图由中国建筑提供。
挑战喀斯特 全球首座“管廊桥”保障城市“生命线”
在六盘水市钟山区育德路,一座离地10米、长约60米的大桥横跨六威高速。“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一段地下综合管廊,又叫‘管廊桥’,这是我国第一座‘管廊桥’,在全球也是首例”,工区项目经理李海龙告诉记者。
那么,为何会出现一段长约60米的管廊修建在在一座离地10米的桥上的情况?这座被称为全球首例的“管廊桥”又有何特别之处呢?
原来,因六盘水特有的喀斯特山地地形,这段管廊所在的位置刚好处在落差较大的低洼处,再加上一条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将从此处经过,为了不影响高速公路施工,项目决定架设一条用于管廊建设的专用桥,这就造就了地下综合管廊“上天”的奇观。
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全景图。图由中国建筑提供。
据悉,六盘水是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是国内首个山地城市综合管廊,项目总长度39.8公里,总投资额42.96亿元。项目采用了“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PPP模式,中国建筑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占股80%。目前,项目已完成成品管廊31公里,部分路段已经完成管线入廊并开始试运营工作。
助力大扶贫 促进当地人民就业、企业发展
六盘水大董公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都是实打实的民生工程,建成后都将深刻改变六盘水城乡面貌,为当地居民生活、出行提供便利。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建筑不断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通过公开招标优先采用当地建材和务工人员,助力六盘水市精准扶贫,促进当地企业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了“饭碗”。
地下管廊项目公司副总经理刘宗轶表示,管廊钢材生产车间加工全部是由当地企业提供,为拉动当地就业,选用当地下岗工人约3600人参与进来,带动了六盘水市经济贡献,截至今年3月,创造了约6-7亿人民币的经济增长。
盖昌义则表示,大董公路一期工程除了使用当地企业生产的钢材,还组织农村贫困户和城市低收入群体,以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工程建设之中,对施工区域本土花卉、乔木进行移植栽种,通过扩大产业结构实现精准扶贫。
据统计,中国建筑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和大董公路项目还将为当地劳务工人带来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超10亿元劳务收入。
中国建筑企业文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项目是中国建筑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主阵地,大董公路项目、管廊项目采用的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代表了目前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大董公路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的带动当地脱贫解困和经济发展,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助力,展现出央企的担当和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