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10月13日讯(记者 胡永平)6月28日上午,近百名执法干警和法官乘坐二十多辆警车,从法院的大门鱼贯而出。这是兰山区法院准备强制执行18起涉民生、涉金融案件现场。国内多家中央级、省级媒体随行直播。这也是兰山区法院继2017年初“春雷”专项执行行动后的第二次执行行动。
其中有一位妇女在拿到苦盼已久的10万元执行款后,百感交集,嚎啕大哭,最后晕倒在现场,令大家为之动容……本次集中执行活动涉及案件标的额490万元,最终拘传、拘留被执行人12人,扣押车辆1台,清理交付房屋1套,搜查被执行人经营场所1处,2名被执行人慑于执行威力履行了相关义务。
最高法统计数据显示,仅2016年全国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 529.2万件,执结507.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24.2%和33.7%,实际执行到位金额据初步统计超过1万亿元。
中央定调 最高法承诺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
执行难问题是制约人民法院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执行工作,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切实解决执行难。为此,最高法下决心彻底破解执行难这一历史难题。在2016年两会上,最高院院长周强对外承诺,要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
2016年6月27日,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同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该《意见》,明确提出将基本解决执行难作为建设目标。
2016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亲自出席全国法院执行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全力解决执行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法制尊严,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出新贡献。
随后,全国各省区市出台综合治理执行难的规范性文件,一些省市党委还专门成立基本解决执行难领导小组。在中央和各地共同努力下,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大格局初步形成。
破解执行难 给“老赖”织就“天罗地网”
最高法还研究通过了《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纲要》。《工作纲要》明确提出了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指出了实现目标的基本路径,为指导全国法院更好地开展执行工作、确保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提供了行动纲领。
为破解查人找物难题,最高法院大力推进覆盖全国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建设,全面梳理掌握财产信息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通过与这些部门、单位网络连接、统一技术标准,实现了数据共享。
目前,该系统已与3600多家银行,以及公安部、交通部、工商总局、人民银行等单位实现联网,可以查询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开户行信息、存款信息、车辆信息、出入境证件信息、支付宝账户财产信息等14类18项信息,基本实现了对主要财产形式的“一网打尽”。
如今,全国所有3523家法院都能使用该系统。比如,甘肃法院执行人员在自己办公室就可以查询到当事人在河南省有关乡镇信用社的存款情况,几分钟就实现冻结,甚至扣划……
最高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31日,全国法院利用网络查控系统共查询案件3108万余件、冻结1367.44亿元,查询到车辆2388.92万辆、证券435.61亿股、渔船和船舶21.23万艘、互联网银行存款12.91亿元。
建“老赖”黑名单 1000多万人次被限乘飞机和高铁
最高法还推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联合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纳入失信名单的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不断压缩被执行人的生存空间,让失信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迫使其主动履行义务。
去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还与国家发改委等44家单位联合签署了《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推出8大类55项惩戒措施。去年6月,中央深改组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9月由中办、国办正式印发。《意见》规定了11类37项惩戒措施,涉及出行、旅游、投资、置业、消费、金融、网络等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包括限制担任公职、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截至今年8月31日,全国法院共限制799万人次购买机票,313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限制失信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7.1万人。
同时,各地法院也尝试用各种形式对失信人进行曝光。把黑名单推送到“信用中国”网站,这部分信息已成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10%以上的失信被执行人因此而自动履行义务、或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失信联合惩戒得到了党中央高度肯定、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和人民群众普遍认同,成为我国社会诚信建设领域的示范样本,创新了国家治理模式,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 解决财产变现难题
在法院查控到的被执行人财产中,约60%的财产需要通过评估拍卖变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财产变现日渐困难,成为执行难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传统的现场拍卖方式,由于各类信息公开不充分等原因,往往导致成交率较低,成交价不高。
最高法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专门出台网拍司法解释,从今年1月1日开始,全国法院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仅以淘宝网一家网站为例,截至今年8月30日,共计拍卖近48万次,拍卖标的物24万件,成交额3300亿元,平均成交率达到90.66%,溢价率达到72.63%,为当事人节省的佣金达到了101亿元。
与此同时,网络司法拍卖覆盖的种类也非常广泛,小到手机、耳环,大到大型船舶、房地产,甚至还有鲜鱼活猪……从成交价来看,有高达4亿多的土地使用权,也有低至6元钱的茶叶罐……最高法有关负责人说:“这在传统拍卖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该负责人还介绍,与传统拍卖相比,网拍的成交率、溢价率成倍增长,流拍率、降价率和拍卖成本明显下降,形成“两升三降”的良好态势。
以浙江、江苏等省份为例,网拍运行4年多来,违法违纪实现了“零投诉”。江苏、河南还在全省推行网拍按揭贷款制度,解决竞拍人一次性付款难题,有效增加了成交率。
“网拍的公开透明度也比过去显著提高,有效去除了权力寻租空间,彻底斩断了利益链条,对形成公开、公平、公正、廉洁的执法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最高法还不断加大执行规范化建设,密集出台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完善规范体系。据统计,2016年最高法先后出台了近十个涉执行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是有史以来最密集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