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检察官、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第六届感动内蒙古人物、2017年度群众最喜爱的人民检察官……潘志荣说:“荣誉背后,是鼓励和鞭策,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不负重托,继续工作在最基础的检察室岗位上,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中国网新闻10月13日讯(记者 胡永平)他扎根祖国北疆草原30年,踏遍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走遍全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巡访过980多个牧场点与3400多户农牧民;他刻苦研读,虚心请教,从一个“汉鸭子”成为地道的“蒙汉通”。
他熟练运用蒙文蒙语为蒙古族兄弟释法说理,而且对牧民是有求必应,被大伙亲切称为“一叫通”;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在基层农牧区,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被牧民群众亲切称为“游牧检察官”。
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人民检察院一名汉族检察官——潘志荣。上月,他又被评为群众最喜欢的基层检察官。
他是牧民心中的好“安达”
达茂旗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乡,条件艰苦,气候恶劣。潘志荣不是没有机会调回市区工作,家人不是没有劝他换一换工作环境,但他依然执着地选择坚守。和他同批入院的老同事,有不少人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但潘志荣从不攀比。他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哪里最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潘志荣笃信“脚上的泥越多,离牧民们的心就越近”。从城镇到乡村,从农区到牧区,从一个检察室再到另一个检察室,潘志荣每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冬季的草原,进入农闲时节,一些农牧民开始“猫冬”,而潘志荣却更加忙碌。潘志荣说,农闲正是普法时。走牧点进毡房、进村入户“串亲戚”,不论走到哪里,他的包里都装满普法手册、检察职能宣传册、警示教育手册等资料。
为方便服务农牧民群众,他专门制作发放了5000多张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始终兑现24小时不关手机的承诺,被群众称为“一叫通”。他每年接到农牧民诉求电话近200次,次次均细心答复。他心里时刻记挂着群众,手机里保存着320多个乡亲的电话,经常通话问候他们,唠唠家常。
他把牧民当成自己的亲人,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想尽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牧民也视他为心中的好“安达”。
多年来,潘志荣下基层巡访、办案都是自带伙食,即使在农牧民朋友家里吃顿饭,他也坚持按标准付餐费,时刻维护检察官良好形象。潘志荣坦言,出名后最大的烦恼就是说情求情的人多了,让帮忙打听案情的人多了。但“相比于得罪人,我更怕玷污了胸前的检徽,怕辱没了共产党员的名声!”
他是边疆检察的“蒙汉通”
初到草地,潘志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旱鸭子”,对蒙语一窍不通。他深知要想开展好工作,学好蒙语是他必须要闯的首关。通过自己勤学苦练,他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蒙语。如今的潘志荣,已成为蒙汉兼通的双语诉讼专家型人才,不仅活跃在区内外的蒙汉双语培训讲台,还带动培养了一批双语诉讼业务骨干。
每天清晨六点,只要潘志荣没有外出办案或走访,达茂旗检察院的楼道里,就会传出他用蒙语高声朗读报纸的声音。这是潘志荣练习蒙语的一种方式,至今已坚持20多年。一本快要被翻烂的《蒙汉字典》,他总是带在身边,随时拿出来翻看。
“蒙语是打开与蒙古族兄弟姐妹沟通交流之门的一把钥匙。学不好蒙语,工作没法干!”在服务群众时,潘志荣用流利的蒙语和牧民们交流,很快拉近了距离;在调查取证时,他用蒙语和当事人沟通,总能挖掘到有价值的线索;在庭审现场,他用蒙语指控犯罪,被告人往往更愿意认罪伏法,觉得他说的是“听得懂的法律”。有当地干部开玩笑说,潘志荣的蒙文写得比汉字好,蒙语说得比普通话溜。
另外,他还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撰写了9万多字的《民情日记》,成为检察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晴雨表”。
草原上的正义守望者
从检30年来,潘志荣认真履行检察职责,严格把好司法公正最后一道防线,办理各类案件610余件,无一错案。
从2008年开始,为保护草原生态,全旗开始围封禁牧,国家和地方财政对牧民的补贴资金高达上亿元。2013年,潘志荣在安明镇走访牧户时了解到,当地草场补贴款并没有如数发放到牧民手中。潘志荣和同事们迅速展开调查,很快查明该镇牧业干事张某贪污草场补贴款的事实,最终对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件办得很顺利,但压在潘志荣心中的石头却始终没有放下。“为什么一个牧业干事可以轻而易举地侵吞补贴款?只有及时堵住制度漏洞,才能彻底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潘志荣有了新打算,在他的推动下,达茂旗建立了惠民项目资金数据库,对资金下拨使用全程监督,不但增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确保了近10亿专项资金及时安全发放到农牧民群众手中。
一次走访中,一位村民悄悄向潘志荣反映,乡里有干部以村民名义套取国家补助款,你们检察院敢不敢管?他听后说:“为啥不敢?当然要管。”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潘志荣和同事们勘查走访、了解情况、搜集证据。终于在从信用社调取取款记录时,潘某的名字浮出水面,潘志荣发现他还在同一天多次在几张不同的卡上取钱。
经初查发现,潘某利用在乌克镇从事民政管理工作的便利条件,在发放五保户救济金过程中,分别从8个村民的救济金中取出现金167万元。最终潘某因涉嫌贪污犯罪被法院作出有罪判决。
潘志荣自嘲,没有办过轰轰烈烈的大案要案。但他扎根牧区,主动到农牧民家寻访搜集线索,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给草原牧民普法,为群众办实事,在当地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口碑和威望。
2014年,潘志荣接手了一起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两位牧民私自在自家承包的150多亩草场上种了葵花和玉米。潘志荣赶到现场,看到大片草场被破坏,除了痛心,考虑更多的是用什么方法既能办好此案,又能给牧民上一堂普法课,提高牧民对草场的保护意识。
在潘志荣的建议下,一个有30多名牧民代表、人大代表参加旁听的“草原法庭”开庭了。庭审现场被搬到案发地,这在草原上还是头一回。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牧民们骑着马、开着车赶到现场旁听。
庭审结束后,牧民们围着潘志荣问这问那。潘志荣和牧民们围坐在草地上,用蒙语又为大家把这个案子里里外外讲了个透。“从来没见过庭审是什么样,从来没听过检察官这样说案讲法。这回知道了,可不敢随意破坏草场,那可是犯法的。”牧民们说。
2015年8月,潘志荣在巡访中,接到那仁宝力格嘎查牧民们的实名举报,反映嘎查书记朝某擅自将集体草场转移到自己儿子名下,套取国家禁牧补贴款,还把草场用围栏围了起来,牲畜饮水的唯一水源也被围在里面,生产生活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后,牧民群众表示要上访。潘志荣得知后立即请示并建议成立专案组,迅速开展调查。连续奔走五天,往返几百公里,走访了20多户牧民调查取证,潘志荣把问题查得水落石出。
原来,嘎查书记朝某以第二轮草场承包时不慎遗漏部分牧民为由,伪造了机动草场遗漏问题处理意见和牧民代表大会会议纪要,将1800多亩机动草场转移登记在自己儿子名下,套取国家禁牧补贴款4万多元。2015年9月,该院依法对朝某立案侦查,并对其刑事拘留。
消息传开,那仁宝力格嘎查的牧民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位牧民紧紧握着老潘的手,眼睛里闪着泪,说:“你们就是我们老百姓的主心骨,我相信法律、我相信法律还是很公正的!”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牧民们说,潘主任的好事就像天上星星,数也数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