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强,男,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副总工程师。自1989年参加工作,28年来他始终工作在野外一线,连续主持了3个局级重大项目,取得了突出的找矿成果,为河南省地矿局地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展现了新一代地质人舍家为国的精神风貌。

一、技术的进步,源于对地质事业的热爱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最艰苦的工作,他从1991年到2000年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从事该项工作,从一个技术员到技术负责人,艰难的工作历程见证了他的付出,也见证了他技术上的日益成熟。他在河南省1:5万陵头幅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任副项目负责人时,仍和普普通通的技术人员一样一个人跑路线、填图、测制剖面。为了完成研究专题,他一个人追索地层,靠钢卷尺一层一层地测量、记录,在半年时间里完成了18条典型剖面的测量。

在长达10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他总是兢兢业业地学习,埋头苦干,很少过节假日,晚上总是工作、学习到10点、11点。在工作实践中充实、丰富自己,他对地质事业的热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他首次发现了河南省境内沉积厚度最大的(376米)的熊耳群早期裂谷盆地沉积——大古石组,并运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地层学原理揭示了裂谷盆地早期为河流—冲击扇沉积,向上过渡为湖泊—裂谷盆地沉积,为熊耳群裂谷盆地的演化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充实了新的资料,极大地提高工作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在繁忙的野外一线工作中,他不但指导着日常工作的紧张开展,还以顽强的精神不懈地追踪、关注着世界地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并把世界最前沿的地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他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河南省嵩山南坡的中元古代五佛山期古地理、地壳运动特征、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引起了河南地学专家的普遍关注并获得一致好评。

1993年至2003年,由于地质勘查行业不景气,很多人放弃了对地质事业的追求,转行了。可他丝毫不为所动,坚定地说:“我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热爱山上的每一块石头,我决不会放弃自己选择的地质事业。”在别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时候,他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艰难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并在业务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二、无畏无惧,源于对地质事业的忠诚

为了实施河南省地矿局制定的“走出去”战略决策,在新疆开辟一片新的勘查开发基地,2006年院里委任他负责新疆的十几个探矿权的检查、预查工作,他没有谈条件讲价钱,在第一时间就奔赴新疆。他总是和同志们一起奔波在一个又一个矿区,每到一个新矿区,他总是第一个下车,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常常被热的头晕眼花、鼻孔流血。白天和大家一起工作,回到住地,大家都休息了,他还要不顾劳累整理当天的资料和布置明天的任务。他是项目负责人,也是唯一的一名党员,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看他能不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带好头,能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在这一年里,他二十余次单车翻越死亡之海——库木塔格大沙漠,几次都险些迷失葬身于茫茫大漠中,可他从来都没有害怕过、犹豫过,以无畏无惧的胆识和气概在3个多月时间里完成了近10个矿区的检查、预查工作,这其中包括新疆哈密市东戈壁钼矿区。

新疆哈密市东戈壁钼矿区的自然环境异常恶劣,位于死亡之海库木塔格大沙漠边部,是令人望而生畏之地。这里属极干旱气候区,一年四季风沙不断,8级以上大风每年20天,6—8月份地面温度高达60℃,为荒漠戈壁无人区。2007年由他任东戈壁钼矿区项目负责人对东戈壁化探异常进行查证。他是第二地质勘查院第一个进入无人区驻扎并开展工作的人,面对的是严酷的生死考验:后勤保障无经验、对矿区环境陌生、气候恶劣、高温酷暑、大风沙尘等等。他在东戈壁钼矿区一住就是两个多月,曾4次中暑晕倒在帐蓬里,瘦掉了10多斤肉。他常对大家说:“我是项目负责人,我不住矿区又怎么要求你们住在矿区?这么危险的环境、这么艰苦的条件,我不进矿区、不了解矿区的实际情况,还要我这个项目负责人干什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不但说到了,而且做到了。

东戈壁钼矿勘查是一个艰苦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矿区里,前前后后的地质队工作了十余次,都是无功而返放弃了。而他不但在环境恶劣的矿区扎下了根,还以独到的地学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斑岩体全隐伏的情况下,利用硼、氟等与岩浆热液密切相关的气态元素的异常,预测深部斑岩体的存在,取得了找矿重大突破,为河南地矿经济的发展也为新疆哈密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该矿是特大型钼矿床,钼资源量达50.8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超千亿元,列为河南省援疆重点项目。他的找矿方法也发展了我国的“成矿系列”理论,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得到中国科学院陈毓川院士、中国工程院李挺栋院士的高度评价。国土资源部汪民副部长亲临东戈壁矿区考察时,将东戈壁找矿模式概括为“定单找矿模式”。

为了提交一份高质量的东戈壁钼矿勘探报告,他坚持在矿区收集资料。在矿区工作的关键时期,家人几次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让他回去。可他说这个节骨眼上哪有时间回去啊,收集不到有用的资料又怎么能写出一个好的报告?等到野外工作结束,他上午回到县城医院看父亲,父亲已躺在了医院的急救病房里。他已经7个月没有回家了,父亲看到他回来了,无神的眼睛里焕发出了光彩,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你这次回来就多住几天吧,好好陪陪我。他没有想到这是父亲顽强地坚持着要看一眼自己常年在外的儿子,现在他看到了儿子,了却了心愿,晚上就去世了。作为儿子,他连一天尽孝的机会都没有,感到很痛心,愧对父亲!安葬了父亲,他没有停留,忍着巨大的悲痛返回了矿区,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连父亲的五七忌日他也没能再回去。

三、勇担重任,源于对地质事业的执着

继新疆哈密东戈壁矿区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后,来不及休息,他于2011年又承担了局级重大地质找矿项目新疆地区综合找矿。局属21个探矿权分布于从东天山到西天山、从阿尔泰山到西昆仑山的相距几千公里的地域内,约半数矿区位于荒漠戈壁区。半年时间内他走遍了所有的矿区,在激流中骑马过河,在缺氧的高山上艰难跋踄,圆满地完成了评价任务。他常说:“山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信心;缺氧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困难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没有光明。”

2012年,河南省地矿局鉴于在澳大利亚合作投资的矿产勘查项目久攻不克、前景不明,局领导再一次点将要他去澳大利亚主持矿区勘查,他一句话没说就踏上了异国的荒凉沙漠,在近50度的高温下工作达3个月,连新年都是在异国的荒凉矿区中度过的。在澳大利亚,面对复杂多变的矿业形势和形形色色的矿权投机,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一个中国地质工作者的责任心亲力亲为,及时发现了合作勘查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了至少3千万元的盲目投资,维护了国家利益。面对矿老板年薪百万的聘请他没有犹豫,没有离开,他说:“事业是我的生命,专业是我的动力,地质找矿是我终生的选择,我不会背弃自己的选择!”

由于突出的找矿成果和优秀的业务能力,他2013年被评为河南省职工百名技术英杰,2014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2015年被中国矿业经济学会评为全国百名最美地质队员。在荣誉面前,他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他说:“一个人只要心里装着党的事业,无论行走在哪里,无论工作在何方,都无所畏惧,会战胜任何艰

难困苦!”他不愧为全国最美地质队员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