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嘉陵,武胜最长。蜿蜒117公里的嘉陵江武胜段,沿岸居住人口密集,企业分布众多,上游来水状况复杂,出川断面水质却长期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水质标准。

这一江清水,便是全市上下开展“洁净水”行动的生动印证。近年来,我市以“洁净水”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专项行动,通过兴建大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工业企业废水、对易产生污染源的工业企业修建升级污水处理设施、24小时不间断监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等有力举措,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幅“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美丽广安画卷铺展开来。

园区增添“绿色引擎”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正处于加快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广安,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兴建大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工业园区工业废水,成为“洁净水”行动中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的重点。

8月19日,位于岳池经开区城南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正在运行。该污水处理厂仅是园区污水处理系统的一部分。这套污水处理系统总投资近3亿元,包含截污管道、人工湿地、尾水排放管网及高浓度医化废水预处理站等。

“一个标准化的工业园区,必须建设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一旦工业废水排放不达标,环评就不能过关,企业无法入驻,园区也就没有未来。”该县环保局工作人员说,配套污水处理系统是园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投入试运行。”该工作人员介绍说,园区企业的工业废水通过截污管道流入污水处理厂,经物化、生化、高级氧化等流程处理,水质可达到城镇生活污水一级A标。针对医化废水的特性,人工湿地中设有专业菌种,同时植入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等,并投入微生物、螺类、贝类等构建起生态链,形成不同等级生物之间的氧循环,从而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有效化解了工业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为园区发展增添“绿色引擎”。今年上半年,该园区5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1.8亿元,同比增长23.02%。

树牢企业“主人翁”意识

机声轰鸣,热气蒸腾,一个个蚕茧在热水中翻滚,闪亮的丝线不断缠绕,缫丝生产线下流水潺潺。

“这些自动缫丝生产线,平均每天需用水2000至3000吨。”据武胜县安泰丝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在缫丝过程中,清水充溢着蚕蛹味,同时还会产生大量丝絮融于水中形成“丝胶”,经过处理后的废水中COD耗氧量仍较高,直接排放会造成自然水域的富营养化。

“公司于2013年引进‘纺织废水回用’技术,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购置污水处理设备,实现缫丝废水循环利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日处理缫丝和副产品污水3000吨,运行中实行缫丝用水一次注入,每天补充少许,全年可循环利用,每年节约用水90万吨;由于管道中的循环水体散热少,温度较高,减少了加热燃料,每年还可节省一笔不菲的开支。对于厂区生活污水和其他少量污水,该公司则采用生化处理,使其达标排放。

防治工业污染,每个企业都应具有“主人翁”意识。在我市,像安泰丝绸一样,敢于跟污染硬碰硬、严守生命线的企业还有很多。春瑞医药先后投入1400余万元配套修建了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建立了固废处理机制,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凯特医药投资10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中心,采用微电解、生化处理、植物吸收等治污新技术,让污水处理实现了达标排放……

强化污染源头管控

“在污染源管控方面,我市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强化工业污染防治,首先要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16年以来,全市淘汰涉水落后产能企业9家,对7户工业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累计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34项,完成投资1.1亿元。

同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严审批新扩建项目,禁止审批总量超标的建设项目,严把环境准入关。全面开展重点行业整治行动,以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畜禽屠宰等行业为重点,督促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水平,推进提标改造和深度治理工作,确保达标排放。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对31家企业实施联网监控,严防企业超标、超总量排放。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必须严控工业污染物排放。”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我市将继续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10+1”小型重污染企业,督促工业企业对老旧污染治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根据流域控制单元水质状况执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工业用水量,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加快工业集聚区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进度。

“我市还坚持推进工业企业排污红黄牌制度。”该负责人介绍,强化对“双超双有”企业监管,对排放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向社会公开,给予黄牌警告,实施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对经治理排放仍不达标的企业给予红牌,采取停产或关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