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歌民谣
秀山歌谣,属口头文学诗歌作品,主要有情歌、儿歌、生产歌几个种类。有对唱、联唱、独唱形式。造句上大都为全四句,七字句,亦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和长短句的。有一首叫《地名书》的三、三、七句式,长选153句之多。这些歌谣,普遍采用比兴、比拟、夸张、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语言朴素,形象鲜明。在对唱时,往往是双方争比诗歌创作水平的高低,争比智力的聪慧和思想的敏捷。民间有“三个苗人唱过湾,三个客人闹过滩,三个土家岸上对,三家兄妹对过山”的说法。故秀山有“山歌的海洋”之称。
二、民间故事
秀山民间故事,属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包括人物、风物、生物等传说和动物、鬼灵、生活、机智人物与神话等故事,以及笑话、幽默故事等。这些故事充分反映人民的生活情趣与智慧能力,具有爱憎分明的特点,情节生动,脍炙人口,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民间音乐
秀山民间音乐分歌曲和器乐两大类。歌曲主要有山歌调、苗歌调、哭嫁歌调和孝歌调。其形式可分为劳动山歌类、生活歌类和风俗歌类。劳动山歌类主要有薅草歌、船工号子、石工号于、抬工号子等。风俗歌类主要有孝歌、婚嫁歌(哭嫁歌)、小调等。生活歌类主要有儿歌、春歌(说春)等。在唱腔上,因内容和区域而异,风格不同,或高亢激越、豪爽坦露,或细腻缠绵、含蓄委婉。演唱形式、种类、风格、调式均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间音乐主要有花灯音乐、木叶歌、咚咚喹、唢呐调。吹打乐在秀山民间应月中站有重要地位。薅草锣鼓、花灯锣钹、龙灯锣鼓、打家叶和唢呐等吹打乐在民间广为流传。最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是薅草锣鼓(民间称打闹),它以山岗为舞台,融独唱、领唱、打击乐、伴奏和歌舞为一体,是一种生产性娱乐表演形式,反映出古代粗放耕作制度的提点。薅草锣鼓主要流行于茅坡、峻岭、塘坳一带。一般是在薅苞谷草、秧草时,用以鼓动劳动热情,减轻疲劳,协调生产速度。演唱时,一人敲鼓、一人或二人打钹,边唱边打边跳,生产者按演唱节律,一边薅草、一边合唱或和声。其曲牌有几十个,民间有“从早唱到晚,曲牌不翻版”的说法。
四、民间舞蹈
秀山各族人民能歌善舞,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民间舞蹈表演十,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有时以打击乐伴奏,将跳、打、唱结合在一起。舞蹈的种类、形式繁多,动作独特,内容丰富。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是闻名全国的修缮花灯歌舞;其次是土家族的摆手歌舞、摇八苞、打绕棺以及苗族的还牛王愿、打棒棒猪、穿花等等。汉族的有龙灯、狮子灯、莲宵、秧歌、腰鼓能够舞蹈。龙灯舞种类尤多,有红龙、布带龙、草把龙、板凳龙、秧龙舞等,红龙舞中又有耍灯、神灯、送子灯、愿灯舞几种。
摆手歌舞,属土家族代表舞种,土家人称“摆手”,为土家族在土王庙祭祖时的一种祭祀舞,是唱摆手歌时的伴舞动作。分单摆、双摆、竟摆、循环摆和插花摆五种。按参与人数的规模,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其中,大摆手规模大,一般在土王庙(即摆手堂)和摆手坝进行,可上万人参加。摆手舞的基本动作特点是用同边脚手一齐摆动,摆手高不过肩,以臂部带动全身。
摇八苞是土家族傩舞。其形象似在马背上战斗的武舞,届巴渝舞原形。
五、民间戏曲
秀山民间戏曲,分地方稀有戏种和外来戏种两大类。地方稀有戏种有五种:
傩戏(亦称愿戏) 是一种酬祭傩神的宗教仪式戏曲,民间称“冲傩还愿”。分正戏、杂戏两类。正戏是在祭祀程序上演唱的,杂戏是表演故事情节时演唱的。傩戏通常在人家户进行演出。唱腔以商、征调式为主。有开山、师娘、算匠、仙峰四个角色。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戏种,被学术界称为戏剧的活化石。
阳戏 由傩戏的杂戏戏类蜕变进化而成。表演内容有故事情节。唱腔以商、征调式为主。曲牌分《一流》、《二流》,以打击乐伴奏。分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
灯儿戏(亦称包谷戏和酉戏) 表演内容有故事情节。唱腔分征、羽两调式。以打击乐伴奏。分生、旦、丑三种角色。
花灯戏 由秀山花灯歌舞发展而成,亦称单边戏。表演有故事情节。以花灯歌舞曲调为唱腔。用打击乐和弦乐伴奏。有生、旦、丑等三个角色。
辰河戏 原流行于湖南辰溪,吸收高腔,亦称汉戏。用打击乐和弦乐伴奏。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
外来戏种有京戏、川戏等.与县外表演方式一样,无地方特色,亦无地方内容。
六、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美术有织染、挑绣、衲袜底、蜡塑、纸扎、石雕、木雕、陶瓷、竹编、花炮等10大类。其中织染类有织花布被面、织彩带、织土花格子布、蜡染、石灰染和雕刻印版等;挑绣类有挑和绣的各种衣服、鞋、帽、花饰等;衲袜底,为民间最普遍的生活工艺,花色数量无法计数;蜡塑类主要是龙凤烛,艺术性极高;石雕类有雕狮子、狻猊、刻墓碑、石刻、浮雕等;木雕类有镂雕花板、挑梁、座椅、洗脸架、浮雕墙板、家具等;陶瓷娄主要有各种造型陶瓷和绘画;竹编类主要有凉席、花背篼、盂篼、斗笠等;花炮类有节日燃放的各种花炮和鞭炮。另外还有窗花等各种剪纸,均具秀山民间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