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8日,北京,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出席《中国3分钟》对外传播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

中国网新闻7月19日讯(记者 魏婧) 7月18日下午,全球新闻时事英文短视频评论节目《中国3分钟》对外传播成功经验研讨会在中国网召开。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出席并发表讲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主持会议,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等出席会议。

蒋建国表示,中国网做出了一档有影响力的节目,希望能不断提高节目质量,积极探索网络对外传播规律。他指出,《中国3分钟》反映出的三条工作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有心去做”。“有心指的是责任心,是对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一种责任心。没有这样的高度,就不可能下决心去想去钻去做去创新,以及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去讲这样的故事,”蒋建国说,“这反映出中国网的责任心。”二是“有话可说”。“中国网不仅有责任心,而且有能力去做,这种能力就是议题设置的能力,也是一项最根本的能力,”蒋建国说,“三分钟要浓缩成一个东西,讲清楚一个方面,一个故事,一个道理,这个容量也是不小的,在一百多个选题中要设计出来角度,能够一期一期做下来,不容易!”三是“有人能干”。“人才才是我们推动工作的最根本的载体,尤其是业务领头人这样的品牌性人才。”蒋建国说。

对于如何继续做好对外传播工作,蒋建国强调,一是要积极主动发声。中国要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还需有话语的影响力,这就是媒体的责任。国家需要媒体对外发声时,要能及时发声,同时还要保持有能力发声的自信。二是要坚持网上发声。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生存的第四个空间,所以必须要重视网上发声,同时要坚持移动优先,重视与用户的互动。三是要学会善于发声。网上发声还得追求效果,比如说议题设置怎么讲,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发声还要选对时机,针对不同的平台,发声的时间选择也是不同的。四是要打造品牌发声。品牌是什么?就是人格化,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将所有工具,不管是中西的还是古今的,加以综合化使用。

2017年7月18日,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主持《中国3分钟》对外传播研讨会。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

张福海表示,对外传播是中国外文局的血液和基因,中国网是外文局网络对外传播的主要平台,外文局一方面要尽全力支持《中国3分钟》,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发挥外文局的综合对外传播能力,特别是语言优势、国际社交媒体资源,统筹做好对外传播工作。

2017年7月18日,北京,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前排右二)出席《中国3分钟》对外传播研讨会。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

在介绍《中国3分钟》制作传播的做法与经验时,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表示,《中国3分钟》节目能取得一点点成绩,在于它用英文、重实效、有观点、讲故事、成系列,中国的对外传播是一盘必须下好的大棋,中国网愿意成为过河卒、排头兵、当头炮,争取做到一五一十摆事实,心平气和说道理,娓娓道来讲故事,立场坚定谈观点,端庄大气做外宣。

2017年7月18日,北京,全球新闻时事英文短视频评论节目《中国3分钟》对外传播成功经验研讨会在中国网召开,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前排右二)介绍《中国3分钟》制作传播的做法与经验。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

“2016年是直播和短视频元年,《中国3分钟》大胆应用可视化传播试水新闻评论,与全球前沿传播方式对接,对青年受众了解中国政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对外传播产品,《中国3分钟》在打造平台媒体、增强产品意识方面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如是评价。

2015年5月,中国网推出《中国3分钟》英文短视频评论节目,两年来《中国3分钟》已成功推出116期。目前,该节目的总阅读量已达2.27亿,视频总播放量超1695万,总互动量突破127万。

2017年7月18日,北京,全球新闻时事英文短视频评论节目《中国3分钟》对外传播成功经验研讨会在中国网召开。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

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中国网等中央媒体相关负责人,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有关专家学者,中宣部新闻局、对外新闻局、国际传播局负责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