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锐锋

曾看过一则报道:2016年1月,陈某妻子到山东莱钢医院生产,但婴儿畸形并患有严重的先天疾病,产后不久就死亡了。事情虽然不幸但很容易理解,遗憾的是父亲陈某却把婴儿的死亡怪到了医生头上,多次来医院闹事,即使被警方拘留过,仍不悔改。10月3日上午,陈某又到医院“寻仇”,正在值班的儿科医生李宝华成了“替罪羊”,被陈某用砍刀砍成重伤,身中27刀,其中头部12刀,后经抢救无效离世。李宝华年仅34岁,多次荣获优秀青年医生等荣誉,公认的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和善,孩子刚刚上小学,上有四位老人。

这则新闻让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人都感到心痛和惋惜。曾几何时,“医闹”“杀医”的新闻竟然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层出不穷。据统计,2016年,就有7起医案凶手被判处死刑。这背后可能涉及到7名甚至更多的被杀死或重伤的医生、护士,如果他们还正常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就有可能挽救70人、700人的生命。自古“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杀人者、伤人者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多么惨痛的两败俱伤的结果。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医患关系的畸形发展,已如一道撕裂的伤疤,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救治,以便遏止悲剧不要再继续上演。

近日,读到了作家、学者孙晓飞所著的《我们——医与患:相爱,还是伤害?》一书,这是一部专门探讨医患关系的社会科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良心”之作,作者饱含悲悯情怀,努力为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开出良方。该书共10章,前4章可以看做是理论层面的探讨,后6章则以田野式的调查采访,揭秘真实的医患关系。作者创造性地提出“政府、社会、医院、医生、病人,是医患伦理关系中的五个主要伦理主体,解决医患矛盾,根本上是重建五个伦理主体间的关系。”医患关系表象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但深层次则是社会问题。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灵魂已跟不上金钱的脚步,再加之缺乏信仰内约,必然沉渣泛起、泥沙俱下,虽到不了礼崩乐坏的程度,但我们引以为豪、传承几千年的伦理纲常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复杂的、扭曲的、甚至血腥的医患关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具象表现。基于这一认识,作者引经据典、抽丝剥笋,运用大量古今中外的论述、实例佐证,找到了解决医患关系的根本之所在,同时对医患伦理关系中五个主要伦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利、义务逐一进行了深度解读。如果像作者期望的那样,每一主体均能回到各自正确的位置,医患关系也就走上了健康的、正常的轨道,也就不会或者最大程度减少“医闹”“杀医”事件的发生。当然,这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并应尽量缩短过程。在探讨完伦理关系之后,作者又对当前医患矛盾产生的现实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是文化和道德的约束已经失效,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力量在医患冲突中消失。具体表现就是大学及社会组织缺位、权力消解和转移、媒体失格、谈判机制不健全、父权主导的传统家庭秩序崩溃、保险和律师介入不深保障不足等等。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数据,通过中外比较,增强了这些观点的说服力。

本书最大的篇幅给了田野式调查,作者选取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中心的医生们为调查对象,该中心有位凌锋教授,2002年,凤凰卫视女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在被伦敦医院判定“脑死亡”的情况下,转到宣武医院,凌锋教授的精湛医术使刘海若“死而复生”,三个月后恢复神智、开口说话,创造了医学奇迹,宣武医院也因此名扬海内外。选取这样一家蜚声中外的医院做调查,除去个人因素外,应该非常具有代表性,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数以千计、万计的患者,而且大部分需要开颅,“死生只在一瞬间”;这里的医生、护士,医术高超,受人尊敬,但也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医闹”或医患冲突亦偶有发生。作者通过深度采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鲍遇海,神经介入外科主任张鸿祺、主任医师陈革、副主任医师梁建涛等20余位一线医护人员,让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倾诉对工作、责任的认识,吐露对患者的真实看法,运用成熟的文学笔法呈现,使读者仿佛走入了医护大咖们的真实生活,走入了他们的内心。这些故事里,不但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挑战的失败,技术上的失误,还有和患者家属的冲突、矛盾与事故的处理解决,多角度、全方位表现调查结果,读来五味杂陈,对医护工作者也更多了一份理解与敬重。

在调查部分,作者还揭秘了名医披露的患者不一定知道的5%,非常令人震撼。“做手术,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客观的标准,比如切肿瘤,到底是切除了100%还是切除了95%,手术助手都看不出来,只有主刀大夫自己才知道。事实上,一个100%大的肿瘤,切到95%的时候,是最考验医生良心的时候,切了95%,无论是患者术后的感觉,还是核磁复查,都是完美的。但那5%没切,只有大夫一个人知道。有的时候,并不是医生懒惰,而是切除这5%的精力和风险,可能会远超那95%,因为这5%非常不好切,如果与神经或血管粘连,或者有其他未知情况,一不小心,就会让医生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医生不是神,潜规则虽然避免不了,但恐怕也没有哪个医生故意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不去切5%,如果那样做,他的内心将永无宁静,终生会遭受巨大的折磨。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秘书长罗冀兰推荐本书说,“这是一本医患双方、社会组织、政府官员都值得一读的好书。解决医患矛盾,化解医患冲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个人深表赞同。在品读该书的同时,也深深感慨,写作这样一本书着实不易,不但需要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相关哲学、医学等方面的著作,还要查阅收集大量的中外数据,最难的还有田野式调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深度采访20几个人,还要运用文学的笔法把原始素材组织成篇,而且要耐读好读,实难驾驭,花费的时间、精力大概也无法计算。这本书不是抓“热点”的畅销书,但它的价值应该得到普遍认可,“大爱以亲”“大善惠民”,希望这本书被更多读者读到的同时,也向晓飞先生这样的“良心”作家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们——医与患:相爱,还是伤害?》,孙晓飞著,漓江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