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3日讯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黔江区,通过多年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蚕桑已经成为黔江区三大农业骨干产业之一,并担负起了助力贫困户脱贫,农民增收致富的重任。

据黔江区林业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春季,黔江全区春季养蚕,发种1.3万张,产茧10865担,实现首次一季养蚕产茧突破1万担,为完成全年蚕桑生产工作目标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区蚕农今年的大丰收增添了信心。

全区春茧 蚕农收入突破2千万

6月12日,太极乡2017年春季蚕茧收购工作开启。据介绍,太极乡今年春蚕养蚕户共计405户,春蚕期合同订种1400张,产茧1312.6担,蚕农收入近250万元。

“我春季养了4张蚕,卖了190斤茧,收入3200元。”在太极乡李子村4组,因学致贫的建卡贫困户孙文泽微微有些遗憾。因为种种原因,他家本来丰收在望的蚕并未达到预期的产茧量,收入也比预期少了一半。而跟他同村的几户贫困户,春季养蚕收入都超过了7000元。

今年51岁的孙文泽,家里有3个孩子,老二和老三都在城里上学。二女儿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去年,孙文泽全年养蚕15张,收入两万多元。除了养蚕,孙文泽还在家里养了200只鸡,10头猪。凭借自己不等不靠不怕苦的意志,家里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还修起了两层楼高的新房。

“如果不出意外,春季养蚕收入7000多元是没问题的。”孙文泽振作精神,说道,“我自己也总结了经验教训,夏季我还是养4张,肯定会丰收,这个信心我还是有的。这样算下来,养蚕的收入应该会跟去年不相上下。”

 “下午就去共育室领夏蚕苗了。准备养9张。”在李子村4组,养蚕大户孙文念刚刚给蚕棚消毒。他告诉记者,他春季养蚕10张,产茧1300斤,收入两万多元。而去年,他家全年养蚕33张,收入在5万元以上。

古人曾作:日晴桑叶绿宛宛,春蚕忽忽都成茧。在孙文念的蚕棚外,他家的50亩桑树郁郁葱葱,日照之下,桑叶油亮肥厚,仿佛承载着蚕农们丰收的希望。

 据黔江区蚕业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在全区65个贫困村中涉及发展蚕桑产业的有21个乡镇53个村,其中,贫困户参与蚕桑产业发展的有44个村270户1206人,年产茧3800余担,年养蚕总收入680余万元,实现人均增收5670元。蚕桑已成为贫困村脱贫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栽桑养蚕已成为部分贫困村、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今年春季蚕茧收购工作在6月27日全面结束。今年,全区有21个乡镇3262户养蚕,发种1.3万张,产茧543233公斤(折10865担),首次一季养蚕产茧突破1万担,蚕农收入超过2千万元。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政策扶持 引领产业大发展

在太极乡境内,随处可见漫山碧绿的桑叶和蚕农修建的蚕房。蚕桑产业之所以成为助农增收、产业扶贫的第一产业,与区、乡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

“为把蚕桑产业抓紧、抓实、抓好,着力构建现代蚕桑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助推蚕桑产业上档升级,太极乡专门成立了蚕桑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蚕桑生产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督查,细化目标,责任到人,以此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产业化步伐。”太极乡副乡长曾平告诉记者,今年,太极乡党委、政府在蚕桑工作中,坚持打牢养蚕设施基础,改善养蚕条件,乡上出台了2017年养蚕设施建设补助政策,对新建一个共育室补助1.2万元,添置塑料蚕箔每个补助30元,新栽桑30亩以上大户新建一个彩钢养蚕大棚,补助1500元,通过不断改善养蚕条件,稳步提高蚕农养蚕管理的水平。同时,打牢桑园交通基础,降低桑园管理成本,结合重点桑园区域的实际,合理规划,利用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村集体资金一事一议等政策,对集中成片50亩以上的桑园,规划修建机耕道和人行便道,逐步改善桑园交通条件,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目前,太极乡桑园面积达5900亩。去年,全乡380户蚕农养蚕3907张,产茧3503担,蚕农售茧收入657万元,户均养蚕收入1.61万元。而发展蚕桑产业的121户贫困户,全年养蚕880张,产茧784担,产值147万元,户均收入1.2万元。为贫困户的短期脱贫和长期致富奠定了基础,从而实现了家有产业、户能增收的目标。今年,该乡计划产茧4100担,蚕农实现收入750万元。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黔江区已形成了桑树品种良桑化、桑园管理标准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简易化、方格蔟结茧自动化、消毒防病统一化;农户按栽植3亩桑园的标准,配套1个室外养蚕大棚、1个贮桑室、1个消毒池、1个贮沙坑和培养1名技术明白人的“六化五配套”栽桑养蚕实用技术体系。

“目前,黔江区已建成桑园面积6万余亩,标准化小蚕专用共育室近300个,室外养蚕大棚2.2万个,推广使用纸板方格蔟600多万片。而去年全区产茧3.1392万担、蚕农售茧收入5800万元、户均收入16642元。”黔江区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甫告诉记者,今年,全区确定了新栽桑1万亩,产量突破4万担的目标。为此,黔江区优化完善政策,对2017年新栽植并验收合格后的桑园给予连续补助3年,调整年度补助额度,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年增长250担蚕茧新建并兑现1个小蚕共育室指标,年增长2.5担蚕茧新建并兑现1个室外养蚕大棚指标建设养蚕设施,坚持区级部门帮扶乡镇发展蚕桑机制,黔江区茧丝绸产业发展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无偿为联系乡镇提供蚕桑春管肥料10吨以上。此外,在黔江区石会镇蚕桑技术培育基地,每年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扶贫培训等项目培训蚕农3500余人次,做到“每村有科技示范户、每家有个懂技术的养蚕员。

产业链条完备 蚕农无后顾之忧

如此大的蚕茧量,需要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把产品变成钱,才能成为农民手中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在发展蚕桑产业上,黔江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产业上游供应商。如今的黔江,一个集栽桑、养蚕、缫丝及深加工于一体的完备的产业发展链条已经形成。

在重庆正阳工业园区内,重庆双河丝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担担雪白的本地产蚕茧经煮茧、缫丝、绞丝、织造、染色等工序,正在变成各色丝绸制品。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内,各类丝绸产品琳琅满目,远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今年4月,重庆双河丝绸有限公司缫丝加工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包括优质蚕茧基地及缫丝加工二期工程,总投资15000万元,缫丝加工二期新建项目预计2018年3月建成投产。项目建成达产后,将达到5600绪缫丝、40万床蚕丝被生产线,实现年产白厂丝1000吨、蚕丝被40万床。

“为了确保蚕农无后顾之忧,激发蚕农养蚕积极性,黔江区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公司与蚕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坚持稳定的蚕茧收购政策,维护良好的收购环境。”张甫说,“双河丝绸公司主要从事蚕桑生产、鲜茧收购,生产经营生丝、丝织品、绸缎、丝棉、服装及货物进出口等业务,产、购、销一体化,还能提供技术服务、物资保障和收购保障,蚕桑产业已经真正成为黔江区农业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双河丝绸的带动下,如今已有多家丝绸企业入驻黔江,并在黔江区政府的引导下抱团成立了“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打造茧丝绸深加工产业。加工企业的不断入驻,蚕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蚕桑基地已覆盖全区21个镇(乡),有135个村、568个组、3.5万农户栽桑养蚕,黔江的蚕茧质量上乘,享誉市内外,其干茧上车率达到95%以上,解舒率达到72%,毛折300公斤以内,蚕茧质量位居全市中上水平。黔江已经成为辐射带动武陵山地区蚕桑产业的核心。

下一步,黔江将继续重桑园建设与管护、探索提高综合效益、优化完善政策,维护好蚕桑产业良好发展态势,让蚕桑产业不负引领贫困户脱贫,农民增收致富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