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28日讯 6月19日天刚亮,邻水县城北镇小鱼滩村村民包月德就起床打扫卫生、给猪喂食……一阵忙碌之后,包月德已是满头大汗。“老包,现在勤快得很哟!”从包月德家门前经过的村民张兴仁忍不住开起了玩笑。“那是,只有勤快点,才不会再过穷日子。”包月德笑着说,“再说,张书记他们驻村工作组帮我们把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也通到了家,再不勤快点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2016年以前,小鱼滩村共有69户贫困户,包月德就是其中一户。当时,他家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000多元。“之所以贫困,还是因为自己‘等靠要’思想太严重。”谈及贫困的原因,包月德有些不好意思,“那时,村干部给我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月能领到300元的工资,但因自己的懒惰思想拒绝了。”

2016年,包月德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并成功脱贫。一年的时间,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多亏了驻村工作组的帮助。”包月德道出了其中缘由。

2015年7月,以“第一书记”张泽相为组长,李金万、邵彬为组员的驻村工作组来到小鱼滩村,开始了精准扶贫工作。面对小鱼滩村只有泥结碎石路、村民饮水困难、劳动力缺乏、支部战斗力弱、贫困发生率17.3%的现实,驻村工作组一边抓基础设施建设,一边抓群众思想教育。

“扶贫要先扶志,我们不仅要让村民的经济好转,还要让他们的精神面貌好转,要让他们从思想上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张泽相说,针对小鱼滩村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驻村工作组采取“农民夜校”与田间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贫困户开展种植、养殖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自身能力。同时,利用党员会、群众会、院坝会等,积极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成效和经验,以及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并定期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家庭”“和谐家庭”评比活动,让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张泽相说,以前,村里大多数贫困户都是互相比“谁家享受国家补助政策多”,如今,村民的脱贫意识增强,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村民更受他人尊敬。

包月德就是最好的例子。2016年初,驻村工作组为包月德家送去4头小猪。思想转变后的包月德,主动到“农民夜校”参加培训,学习养猪技术。同时,他和妻子还一起到村上的榨菜基地务工,夫妻二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家里的转变,让包月德深刻体会到:“只要有一双勤劳的双手,生活就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