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观看效果更佳

2017年5月12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亲善大使黄晓明在北京联合国大院举行媒体见面会。中国网记者 高南 摄点击观看组图

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以下简称“西迪贝”)应邀参会。西迪贝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将帮助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实现消除艾滋病的愿景。

“战胜艾滋病需要世界各国消灭贫穷、加强创新、打破壁垒。”西迪贝说。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16年发布的《预防工作缺口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仍有3500万艾滋病感染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

“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宣传,能够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尽一份力。”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亲善大使黄晓明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说。

2017年5月12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亲善大使黄晓明在北京联合国大院接受中国网《帧像》栏目独家专访。中国网记者 高南 摄

尽职责帮助艾滋病感染者积极面对生活

黄晓明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从2015年开始,黄晓明发起的“关爱宝贝”公益项目,每年都会捐助上百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目前已资助了727个孩子。

2016年11月,黄晓明成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亲善大使,半年来,他一直在工作、生活中践行着自己“大使”的职责。

“今年我赞助了33名来自临汾的红丝带学校的学生,他们都是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黄晓明说。

据悉,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收治艾滋病患儿的全日制学校。

黄晓明表示,这些儿童艾滋病感染者中,有些是常年在病区生活、学习,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

“所以,大家需要对艾滋病感染者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很多孩子是被动传染的。”他说。

在黄晓明看来,希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艾滋病感染者们,重建他们的信心,“希望他们能够更早、更好的存活在社会上。”黄晓明说。

2017年5月12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亲善大使黄晓明在北京联合国大院举行媒体见面会现场。中国网记者 高南 摄

歧视是比艾滋病更可怕的“病毒”

黄晓明曾与红丝带学校的老师交流过,了解到艾滋病病毒带给孩子们的影响除了病痛的折磨,更为沉重的是在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理解和歧视。

这些孩子们遭受孤立,没有玩伴,无法与当地同龄的儿童在一起上学读书。

在这一过程中,黄晓明最深的感受就是“歧视”往往比艾滋病本身更令人们恐惧。对艾滋病的片面认识,导致人们谈“艾”色变。

“很多学习过HIV病毒相关知识的人就会知道,其实艾滋病不是通过所有的渠道传染的,希望我们能平等的对待这些患者,共同致力于反歧视、消除偏见,对艾滋病人多一些人文关怀,通过科普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科学认知水平。”黄晓明说。

通过黄晓明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自己的“大使”职责,身边的朋友以及粉丝也对艾滋病防治的工作日益了解。

“每年能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一些事情很有必要,让更多人了解到关于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正确方式,希望我们可以在2030年真正做到全世界终结艾滋病病毒。”黄晓明说。

2017年5月12日,黄晓明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代表苏凯琳博士拥抱告别。中国网记者 高南 摄

中国抗“艾”已呈现较好形势

自1981年国际医学界发现首例AIDS以来,艾滋病已肆虐全球30余年。

2016年7月,在第21届世界AIDS大会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会见记者时说:“人类目前在AIDS防治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在一些国家,只用20分钟就能将AIDS诊断出来,使得全球有1700多万AIDS病毒(HIV)感染者得到有效治疗。”

2016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15年来,全球AIDS新发感染人数已下降35%,中国的抗“艾”也呈现较好形势。

“中国在抗击AIDS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更多HIV感染者和AIDS人获得帮助和治疗,因而病死率持续降低,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AIDS防治,致力于消除对感染者和病人的社会歧视,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西迪贝说。

同时,西迪贝指出,目前在一些国家经常会发生艾滋病感染者失去工作的情况,“艾滋病感染者在患病之后内心会变得脆弱,还会招致一些羞辱和歧视,需要全面综合地解决这些问题”。

西迪贝呼吁,希望各国能制定出更加包容艾滋病感染者的政策,更加照顾这些病人的尊严及精神状态。这也将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未来努力的方向。

“我们还需要不断创新,使得治疗病症的药物价格更低,确保各国人民都能获得治疗。”西迪贝说。

(文字/尚阳 策划/尚阳 高南 摄像/吴闻达 王怀荣 摄影/高南 剪辑/高南)

往期回顾

帧像 | “北漂”母亲故事:几代人母爱的变迁

帧像 | 80后女青年:我在电影院“拍”字幕

帧像 | 知识经济时代的版权博弈

帧像 | 玉树地震在京儿童7年回访

帧像 | 单车沉浮——骑行友好应是城市理想

欢迎为中国网新闻中心《帧像》栏目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