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问题备受关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网新闻5月3日讯(记者 张艳玲)延迟退休问题自2015年提出一直备受关注。中国网记者走访发现,普通员工希望如期退休,领导干部希望延迟退休。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延迟退休要区别对待,工人、技术人员等一线人员可以延迟退休,领导干部建议不推行延迟退休政策。
官方回应
稳慎把握 适时推出
中国网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公开给出延退时间表:2015年制定方案,2016年报经中央同意后向社会征求意见,并根据征求意见情况修改完善,预计在2017年正式推出,最迟2020年之前肯定出台。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尹蔚民还曾表示,延退方案将区分不同群体,制定政策时考虑“分步走”。每年推迟几个月,经过一段时间达到法定退休目标年龄。不过,人社部也有官员表示,方案出台后将充分征求意见,并经过5年过渡期,到2022年正式实施。
其实,2016年,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联合下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问题》通知,明确2016年3月1日起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中的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将年满60周岁退休。但若本人申请,可以在年满55周岁时自愿退休。
2017年4月1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新闻发布会上就延迟退休问题再次回应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直接涉及到每个人切身利益,在制定政策时,会非常稳慎地来把握,将结合劳动力总量变化情况和社会保障基金长期可持续发展情况,继续深入研究,适时地推出这项政策。
民众反应
普通员工不希望延退
延迟退休政策影响较大的群体是70后和80后。针对延迟退休政策,民众反应不一。记者走访发现,大多数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群体支持延迟退休政策,而普通工人群体则明确希望“如期退休”。
朱巍说,他身边就有很多人希望延迟退休,尤其是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延退愿望更强。他分析,领导干部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高,延迟退休对他们更有利。
今年52岁的鲁晓红是北京一家央企中层干部,如果不延迟退休,再过3年就退休。她希望延迟退休。“女儿已上大学,退休后我一个人在家没意思,再多干几年也行。”她告诉中国网记者。让鲁晓红不排斥延迟退休持的原因还有收入。“退休后收入大减,工作不累,有个事情干还延缓衰老。”
在一家IT企业做会计的70后刘力岩可能也赶上延迟退休,今年46岁的她不希望延迟退休。“做会计工作累,责任也大。”她说,“普通员工都希望早点退休,领导岗位的人更希望延迟退休。因此,不能一刀切,愿意延的就延,不愿意延的就如期退。”
与刘力岩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在北京一家企业上班的工人王彤,他是1965年出生的。“工作三班倒,身体承受不了,不想延迟退休。”
专家建议
领导干部不应延退
朱巍说,在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是个必然选择。目前,一些位高权重的人希望延迟退休,而一线技术人员不希望延迟退休。“而在我国,恰恰不缺领导干部、专家,而是缺少技术人员、基层工作人员。金字塔上边的人有点多了,下边的人不够用。”他建议,延迟退休要区别对待,对领导干部不推行延迟退休政策,而对工人、技术人员推行延迟退休政策。
而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社会学专家的建议更具体,领导干部可以延迟退休,但不能在领导岗位上延迟,领导岗位要有年龄门槛限制。防止位高权重的领导不退,影响年轻人积极性。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为了尊重人们对退休年龄的选择权并减少改革阻力,应在延迟退休方案中引入弹性机制。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退休,也可高于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养老金标准可与退休年龄挂钩,遵循“多缴多领,少缴少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