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4月21日讯 自去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我国的网络规范、网络治理和网络生态建设已经进入了常态化和精细化阶段,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创新。

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过去一年,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成绩斐然,答卷亮眼。

如今“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可以说,互联网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良性的网络生态需要继续建设和推动。具体而言,要维护“一个核心”,树立“两个面向”,坚持“三个意识”。

维护“一个核心”,就是要在网络生态建设和治理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中国共产党是核心;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党中央是核心;对党中央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是核心。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在网络生态建设和治理实践中,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画好同心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守以党和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坚定立场,努力提高网络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树立“两个面向”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面向,以开放包容为中心的发展面向,真正让网络治理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趋势结合起来,推动治理实践新发展,引领网络舆论新方向。

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网络生态治理中也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面向作为首要。习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要求具体的工作中要努力适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要“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

最终,不仅将互联网打造成一个亿万群众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平台,而且要以此引导群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塑造,让亿万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明确的方向感和更充实的获得感。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01亿,增幅为2.7%;城镇网民规模为5.31亿,增幅为7.7%。网民数量的增加是互联网造福人民的重要体现,也是网络生态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如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网络生态建设和治理实践中,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民本面向必然会赢得人民的拥护,从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社会共识,走好互联网的群众路线,“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包容是发展自信的直接呈现,也是开放胸襟的内在凝聚。互联网上信息多元,观点各异,甚至存在很多尖锐的批评和负能量内容。所以,在网络生态建设和治理中,首先要有包容的胸怀和耐心,如习总书记所言,“对建设性的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和贴近群众并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推动人民民主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途径。

同时,网络本身作为民意集散地,要充分意识到不可能只有表扬和鼓励,负能量的蔓延和集中也是一种必然。面对这些,回避或者围堵不是明智的选择,关键要勇于发现问题、承认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种渠道掌握网络舆情,以审慎和积极的态度去疏解负能量,用包容开放的发展逻辑看问题,必然会让网络治理之路越走越宽。

要坚持“三个意识”:底线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

底线意识。互联网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场域,天朗气清的良好网络生态是我们追求的治理目标,但现实中往往存在不少不健康、极端以及非法的信息,以致对国家与社会发展都构成较大的威胁。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面对利用网络从事非法和极端活动的不法分子和行为,要对其进行坚决制止和打击,这是网络生态建设和治理的最基本的底线,不破坏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是必须要守住的红线。从魏则西事件到徐玉玉事件,网络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这些问题所引发的思考和相关法律法规由此而将实现的健全也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治理的力量。

法治意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对于网络生态建设和治理而言,法治同样是重要的抓手,法治思维是基本的前提。面对当前网络上的各种不法活动,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以法律为网络治理和舆论引导提供坚实的制度和规范保障。

监督意识。对于网上不同的言论和批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网络生态建设和治理实践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网民是非常积极而主动的监督主体,来自网民的善意批评、合理抨击等都可以虚心接受,但是对于抹黑唱衰的恶意言论也要擦亮眼睛,绝不姑息。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治理中弘扬正气,在舆论引导中彰显底气。

2016年的一项调查中,网民对政府部门采取的7项网络治理行动支持率均在9成以上,充分反映了网民对网络治理的支持和对未来网络健康的民意期许。

总体而言,网络生态建设和治理作为我们党领导推进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拓展全方位、宽领域的社会协同治理创新意义重大,是需要我们持续探索和创新的时代新课题。

(作者范磊系山东政法学院社会稳定研究中心研究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