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出现收费代扫墓行业引发广泛关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网新闻4月1日讯(记者 张艳玲 实习记者 赵晓雯)近日,浙江部分陵园墓碑上出现的铜制二维码祭扫牌让清明节扫墓变成真正“扫墓”,还有网上扫墓,直播代扫墓等诸多“祭扫”新形式引发广泛关注。
新出现的种种祭祀方式看似方便了人们清明节祭祀活动,但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不少人对此类“创新”并不认同。
在一家上市公司上班的白浩然(化名)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少人扫墓是流于形式,可能在外上班一年都不怎么给家里人打个电话,又怎能要求他缅怀先人。”
坚持多年清明回老家扫墓的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郭廷凯(化名)说:“创新传统文化继承方式的主要目的还是要让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好地传承下去。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很重要,但不能喧宾夺主。”
同时也有人对创新祭扫方式表示理解,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李天毅(化名)说“社会在进步,现在空气污染这么严重,微信代祭祀也好,网上祭祀也好,只要是真心诚意地对逝者表达缅怀之情,不管通过什么方式都应该值得人们尊重。”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福云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就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而言,最近饱受争议的扫墓方式出现,其本身是传统文化创新过程中所必经的一个阶段,当然其中也蕴含着偏离传统的可能。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为先祖扫墓的日子,其中反映着人们的祖先崇拜意识,也表达着生者对逝者的缅怀。”马福云说。
谈到二维码祭扫和网上祭祀,马福云表示理解,“清明节日,祭祀先祖,能到墓前祭扫表达敬意及怀念之情最佳,通过二维码追思逝者生平事迹亦无不可。确实难以亲到逝者坟前,怀着一颗缅怀逝者的虔诚心,通过网络方式寄托对亲人的哀思,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提到“代扫”,马福云表示“请人代扫、直播代扫等所保留的仅仅是扫墓的基本形式,其实质性内容基本已经改变了。不宜将对逝者的追思以金钱来购买,搞那些过度商业化而缺乏实际内容的形式。”
当谈起如何继承和创新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时,马福云说:“人们更容易接受的往往是对其核心内容的留存,所诟病的是纯形式上的保留。保留传统文化基本内涵,而改变其形式更容易为大多数人视为成功的创新。”
“清明扫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受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是其所蕴含的基本文化内涵,对逝者缅怀纪念的核心内容如果能够得到保留,那么形式的创新是可以接受的。”马福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