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戴小枫介绍情况。中国网记者 张艳玲 摄

中国网新闻3月27日讯(记者 张艳玲)“近3年,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生产总量18.9万吨,累计销售额45.4亿元。马铃薯主食化打造我国第三次膳食革命,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就业,带来巨大社会效益。中国马铃薯主食产业为挑战营养健康提供很好的样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日前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马铃薯疏粮兼用营养丰富 在我国一直未成为主食

我国将全面进入营养健康新时代,营养健康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使命。我国马铃薯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马铃薯疏粮兼用、营养丰富,比谷物有更多维生素、矿物质,比蔬菜含更多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在欧美国家马铃薯一直是居民的主食,但在我国还是以鲜食菜用为主,加工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0%)。

为何马铃薯在中国一直未成为主食呢?戴小枫分析,由于技术手段和机械装备落后,导致当时技术条件下马铃薯无法做成主食。“以前的人肯定也试验过多次,但因技术条件落后,装备水平上不去而未成功。这恰是我们要攻克的东西。”

我国马铃薯主食化面临缺乏专用原料评价技术,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缺乏专用装备与工艺,缺乏主导产品。

26项马铃薯主食发明专利获国家授权 关键技术国际领先

“我们应开发出适合国人消费习惯和口味的马铃薯主食,实现马铃薯由副食向主食、原料消费向成品消费、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戴小枫说,“我们把马铃薯做成馒头,就是考虑中国人长期的消费习惯和口味,要做成‘妈妈的味道’。”

在他看来,我国马铃薯主食化开发应创立科学评价方法,突破核心技术,发明专用装备,创制新产品。

目前,在戴小枫的带领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已经构建原料产品真伪评价鉴别技术,创建成型发酵挤压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马铃薯主食加工粘度大、成型难、发酵难等技术瓶颈;创制马铃薯主食加工系列生产线;发明了马铃薯主食中小型一体化单机设备,满足餐馆、食堂、小微企业生产需求,填补国内外空白。

几年来,该所申请120多个发明专利,其中26项获国家授权,44项获批复。还有5件实用新型专利,1项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大科技创新推广成果。

3月19日,该所主持完成的“马铃薯中式主食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成果通过中国农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马铃薯主食化延长产业链 打造财富薯价值链

马铃薯主食化打造我国第三次膳食革命,实现提升居民营养健康水平的国家目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创制的马铃薯主食加工系列生产线,在全国九省七市50多家企业生产五大类200余种符合居民消费习惯的中式马铃薯主食产品,满足我国居民对营养健康主食的消费需求,同时实现马铃薯主食工业化、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引领支撑了中式马铃薯主食产业发展。

同时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有效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打造财富薯价值链,提高农业供给能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3年,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生产总量18.9万吨,累计销售额45.4亿元,为社会创造新增经济效益8.9亿元。”戴小枫说。

马铃薯主食化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就业,带来巨大社会效益。“马铃薯主食化产业使马铃薯新增种植面积200万亩,平均每亩增加效益300元。同时新增6000多个就业岗位。”戴小枫表示。

马铃薯主食化产业还培育出一批竞争力强的加工企业,实现马铃薯产业由原料生产向加工产品生产、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由温饱型消费向营养健康型消费转变。

马铃薯主食产业为挑战营养健康提供很好样本

中国的马铃薯主食产品出口迪拜、马来西亚等国家,唱响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赞中国的马铃薯主食产品“不仅解决了中国居民营养健康问题,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供借鉴。”

按照,农业部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1亿亩以上,以马铃薯为原料的生产加工占1/3以上,马铃薯主食占1/3以上。

戴小枫说,下一步,全世界将迎来营养健康挑战,中国的马铃薯主食化产业在技术、经验、产品等方面提供很好样本,中国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