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旱厕,如今瓜果飘香。中国网记者 金慧慧 摄
在华侨华人建设家乡的众多项目中,教育投入是最大手笔的。1953年王祖德等发动华侨筹建了江兜华侨中学,村里的孩子不必再外出求学。如今,孩子们不出村子就能够从小学读到高中。“附近村镇的孩子也都到我们村来上学。”王武林很是骄傲。
由于江兜村土地贫瘠,留在村里的人营生较为局限。为提高村民收入,江兜村从2700亩滩涂中开辟220亩海滩养殖场。目前有40多户村民参与水产养殖,年收入达800多万元。2016年江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2320元,江兜村被列为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年轻的一代不在江兜村出生、长大,他们对于家乡的感情稍淡于父辈。为了让他们继续关注、支持家乡,我们必须把江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福清市新厝镇包村干部王瑜说。
溪邳村:“岸上生活更安心”
林有华的先辈们世代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所以他们被称作连家渔民。“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好女莫嫁讨鱼郎,上山打死不见官。”当地流传的民谚道出了连家渔民的辛酸,生活艰难,社会地位低下。
林有华和妻子在门前收拾黄瓜鱼,准备晒制鱼干。中国网记者 金慧慧 摄
上世纪五十年代少数渔民自发上岸,林有华是其中之一。“晚上睡觉不再担心台风和暴雨把船打翻,外出干活也不用担心小孩子从船上掉下去。” 林有华说岸上的生活让他有了安全感。
后来政府鼓励渔民上岸定居,并给予安家补贴,2013年溪邳村632户人家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改造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开展“清洁家园”环境整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溪邳村以新农村的面貌诞生。2015年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溪邳村调研,充分肯定了连家渔民上岸定居工作的成效。
定居后的溪邳村人有了更多选择。林有华除了捕鱼外还晒制鱼干。“每斤鱼干比鲜鱼贵20多块钱,还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一年下来能收入十几万。”林有华的冰箱里现在还存放着晒好的鱼干。“去城关做海鲜批发,或者是到外地帮别人养鱼,收入也都不下十几万。”溪邳村书记刘光告诉中国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