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寨新区的新“洋房”。人民画报 秦斌 摄

中国乡间广袤,农村素来是社会发展之基,中央连续十三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农村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日盛,农村式微,乡村人口失衡、经济衰退,乡土文化遭到冲击,城乡发展鸿沟越来越明显。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所谓乡里“能人”的急剧流失,亦即“新乡贤”培育机制不成熟造成的人才“中空”。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决定的特性,也是基层治理需要考量的重要依据。农村建设正经历着几十年的阵痛,政策倾斜、财政扶持、税收改革、技术下乡……都没能阻碍经济发展浪潮下,劳动力外流导致的“空心化”,而从村里走出的精英“反哺”乡村的,更是太少。好的道路没有优秀的领路人,走的人就只会见少。今天,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摸索出了新的路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培育新乡贤文化”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实践背景和值得期待的前景。

如今去过河南省辉县市裴寨社区的人,看到一派新农村的好光景,不敢相信过去那里是怎样的困窘。豫晋两省边界、太行山东南麓,这一处村落,自古是穷山恶水,祖祖辈辈村民过惯了缺衣少穿的日子,喝够了西北风,盼不到丰收年,连洗个澡都是奢侈的享受。新世纪的头几年,村民还住在土坯房,喝着地窖水。这所有苦楚背后最关键的原因,是没有水,更确切的说,是缺了一位“挖井人”。2005年,农民企业家裴春亮回归担任村官,用十年时间让全世界都认清了农村基层治理关键岗位上关键角色的作用。在裴春亮的带领下,裴寨的天翻地覆让人惊叹。裴春亮先后掏出1.8亿回馈乡里,打水井、建蓄水池、引水渠,造水库,解决了全村用水问题;建造160套联排小洋楼,供村民免费安居;兴建蔬菜花卉基地、商业街,开发宝泉旅游景区让村民人人乐业;又盖起幼儿园、小学校让村里的孩子就近入学。在此基础上,裴寨村所属的张村乡党委和政府果断决定,以裴寨村为依托,建设新型农民住宅社区,吸纳全乡11个行政村入住,裴春亮兑现了“一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了还不算富,把邻村都带富才叫富”的承诺。

今天我们回顾和体会裴寨社区十年的历程,看起来顺风顺水,走上了当年不敢想象的快车道。细究其背后,既有以裴春亮为代表的乡村精英的才干与胆识,更有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奇招妙手和选人用人的独特智慧。

“乡贤”者,起于“乡”,“贤”而归。费孝通有言,“乡贤文化就是维系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常运转几千年的基层力量”。古之乡贤,往往是官绅归隐,更多地以“感化者”而非“治理者”的形象出现,是村落的精神所系。乡村对于“旧乡贤”是家园乡愁、故土情怀,“旧乡贤”们则以诗书传家,教化风习、稳定秩序。相比之下,“新乡贤”群体身兼数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更多的职责内涵,他们要延续“旧乡贤”的积极作用,讲求德行、感化人心,更要带动全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今天的“乡贤”,多是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他们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还有厚重的乡土情结。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铺就了两条道路:一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致富路,鼓励乡里能人走出去;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乡村精英回家乡。裴春亮的个人轨迹,清晰地体现了这两条道路的作用。他出身贫寒,在本就穷困的裴寨老村,童年更比别人悲惨:自幼丧父,父亲的丧葬费用靠全村乡亲接济;大哥、二哥相继去世,少年裴春亮带着侄子、侄女,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这样的经历,加上母亲的教诲,使他从小就在心里种下报恩的种子。改革开放给了裴春亮充分的机遇:1986年,敢于打拼的他从砖瓦厂小工做起,修理电器、学理发,开饭馆、照相馆,90年代初远赴北京做花岗岩生意,后来又回乡开办水泥厂,直到2006年创办了如今总资产数十亿的春江集团。二十年的事业开拓让裴春亮摆脱了当年穷娃子的命运,也使得他有能力实现回报乡亲的梦想。2005年,裴寨村村委会换届,村民全票通过选举裴春亮当选新一届村主任,裴春亮重回裴寨,开始了建设新裴寨的新使命;2010年,成绩突出的裴春亮被选举为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着力带动邻村全面脱贫。如今的裴春亮,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有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 “全国最美村官”“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极有分量的荣誉和称号。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了裴春亮个人发展的大好机遇,让这样的农民企业家能够打下坚实的实业基础,而根在乡土,又使得乡村精英们在返乡以后能够与村庄的发展、村民的追求默契融合。裴寨养育了裴春亮,而裴春亮对于裴寨来说,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带头人选。他对每家每户都极为熟悉,充分了解群众需要;有了显著的成效,他的理念也就得到村民一致的认可。更可贵的是,裴春亮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他为村寨发展做出的决策,都紧跟中央,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当有力——中央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他带领裴寨社区党员定期开会,抓好理论学习,深入田间地头,普及党的道路方针政策;中央号召“精准扶贫”,他建新村、发展特色农业;中央鼓励“互联网+”产业,他积极筹谋农村跨境电商;中央提倡发展“红色旅游”,他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宝泉景区。讲政治、懂政策、有本领、得民心,这样的人选,放在对的位置上,必然会给农村发展带来成倍的效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基层的用人智慧。

“裴春亮效应”证实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困境的一条可行之路,“培育新乡贤文化”的呼唤也应运而生。如何寻找“新乡贤”、并将其有机融入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体系中,成为一道富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解决好了,必将成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金钥匙。

“新乡贤”的举荐与使用,既要有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自上而下选贤任能,又要广泛倾听民意,参照群众的口碑,保证村民自治的自主权。裴春亮任裴寨村委会主任之前,村里的群众三番五次登门恳请他回村主政,村委换届选举更是全票通过,这样的群众基础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根本保证。

培育“新乡贤”,上级组织要完善相应的政策,尽快形成成熟的人才机制,对有心回归乡村的精英们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激励,为他们施展拳脚、服务农村创造好条件。裴春亮任村官头几年成绩突出,积极入党,更是在上级各级党委的关心和培养下,逐渐成为市里、省里乃至全国人大代表。他为群众尽心尽责,得到更多的荣誉,也被赋予更多的责任。他被树立为全国的典型,既是党中央的高度肯定,也是大力提倡。张村乡发掘乡村治理的“头羊”由来已久,近些年来,乡委、乡政府动员有才干、肯担当、政治觉悟高的当地农民企业家,回乡创业、乃至担任村干部,给更多村庄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面貌。裴寨村周边贾庄村、大王庄村的村支部书记,都是“新乡贤”回归的典型。大王庄村村支书王孝义,用自己的经商头脑回报当地乡亲,发展以红薯经济为代表的特色扶贫产业,通过与全乡309户建档贫困户签订统购包销协议,建立起“公司+农户”的产销模式,实现精准脱贫。与裴春亮一样,这些“新乡贤”在本村发展有起色之后,都带动了周边整片乡村的致富。“新乡贤”的农村治理经验,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岩层极厚、用水奇缺,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裴寨,有着千百年习以为常的贫穷落后,但在裴春亮的带领下,不到十年,就完成了裴寨人世世代代都难以想象的巨变,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基层党组织造就的人间奇迹。当前政治清明、经济向好、文化昌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已成大势,治理条件齐备,只要用对了人,有一支可靠的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发展就值得看好。5500万农村贫困人口,正等待着“新乡贤”们的回归。(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