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24日讯 湖南永兴县柏林镇农村电影放映员马恭志,24年来奔波在乡间,先后购置8台放映机,制作4500多张幻灯片,走了近20万公里的路,给乡亲们放映11000多场电影,观众达250万人次。
开启农村“光影人生”
1973年,马恭志出生在郴州市永兴县柏林镇,很小的时候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只要听说哪里放电影,爸爸就会带我去,我人小看不到,爸爸就把我架在肩上。”
马恭志清楚地记得,5岁生日的前一天,邻村放电影,爸爸带着他高高兴兴去看,回来时赶上大雨,淋雨后马恭志因高烧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萎缩,下肢落下严重残疾,身高停留在了1.42米。
“两只脚都萎缩了,没法正常行走。开始只能让家人背,后来学会了爬,慢慢能扶着墙走了。从生病到能自己走路,我用了8年时间。”即使在这8年时间,马恭志对电影的痴迷仍没有减退半分。“只要附近有地方在放电影,我爬也要爬过去看。”当时,常来柏林镇放电影的放映员都认识了这个酷爱电影的小男孩,马恭志也经常帮着他们摇片子。
14岁时,马恭志由姐姐背着上学,上到了初中。一位熟悉马恭志的放映员向他提议,“既然你这么喜欢电影,就自己来放吧。”
1988年,家里东拼西凑买下一台电影放映机,让年仅15岁的马恭志开启了他的“光影人生”。
在山区农村放电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况马恭志还只是一位残疾少年。每放一场电影,发电机、放影机、幻灯机、留声机、影片、银幕一共三四百斤全要挑着去。马恭志负责柏林镇片区,从家里到最远的村,要走上一天,而最近的也需走2个多小时。
“父亲挑一担,母亲挑一担,我拿一些,组合成家庭放映队翻山越岭的场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马恭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