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29日讯(记者刘金阳)今日上午10点左右,神舟九号将搭载三名航天员返回地面,着陆于内蒙古主着陆场。9时20分,神舟九号飞船已进入返回轨道。目前,主着陆场区各项准备全部就绪,天气气象条件适合飞船返回,只待神九归来。

神九航天员撤离天宫一号前敬军礼

28日早晨6点,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告别工作、生活了10天的天宫一号,陆续回到神九,做好组合体分离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6点37分,指令长景海鹏最后一个离开天宫。他仔细检查了天宫内的每一个细节,然后在镜头前站定,最后敬了一个军礼,挥手作别后,他回到神九轨道舱,关闭了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那一刻起,这道门将等待着神舟十号的航天员再次开启。

9点22分,航天员刘旺手动控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离。这也是航天员第一次在组合体分离环节实施手动。

28日上午9点22分,交会对接机构顺利解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成功分离。神九与天宫依依惜别后,刘旺继续手动控制飞船,撤离至安全距离。

天宫一号从交会对接轨道进入自主运行轨道,转入长期运行管理状态,等待与下一艘飞船交会对接。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表示,组合体飞行期间,所有航天空间医学实验已按计划顺利展开,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成果。经过后续深入分析处理后,这些数据将有助于航天医学发展和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的保障技术研究。

神九返回地面需经历4个阶段

北京通信与跟踪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神九任务主着陆场主任设计师吕明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神舟九号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

一是制动飞行阶段。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地面测控部门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随即调整姿态,发动机点火制动,进入返回轨道。

二是自由滑行阶段。飞船以无动力飞行状态自由下降。当高度降至距离地面140公里处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

三是再入大气层阶段。飞船进入大气层时,飞船表面和大气层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并对电磁波造成屏蔽形成“黑障”,使飞船在240秒内与地面失去联系。直到距离地球约40公里处,黑障消失,地面测控部门重新捕获飞船。

四是着陆阶段。当返回舱距离地球约10公里时,伞舱盖打开,并连续完成拉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等动作。在距离地面1.2米时,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使飞船以每秒1至2米的速度着陆。

主着陆场准备就绪 气象条件良好

预计29日上午,主着陆场气温在17至21摄氏度,天空少云,能见度好,风力不大。在神舟九号飞船预计着陆阶段,主着陆场气象条件良好,符合飞船返回着陆时的气象要求。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张海东表示,经过精心准备,主着陆场区目前各类参试设备工作稳定、状态良好,任务方案预案齐全,物资器材保障到位,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具备了执行“神九”返回任务的能力。

相比“神八”任务,“神九”任务主着陆场区增加了航天员救援任务,搜救模式也由“神八”任务“空中搜索、地面回收”变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面临着搜救责任大、时间要求快和搜救通信保障任务加重以及航天员后送转运衔接紧等新难题。

着陆场系统制订了直升机搜索救援、航天员医疗救护、返回舱应急处置等数十种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了着陆现场的组织管理,确保搜救任务万无一失。

飞船返回舱“防热衣”确保安全

穿越太空厚厚的大气层,神九的返回舱将面临与空气的剧烈摩擦产生强烈的热量。航天科技集团专家表示,神舟飞船采用轨道舱、推进舱和返回舱三段舱结构,只有返回舱返回地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一种低密度烧蚀材料,并将这种烧蚀材料灌注于十余万个蜂窝内来构成“防热衣”,用先进的防隔热材料技术给返回舱穿上一层25毫米厚的“防热衣”,在神七的基础上为神九返回舱成功“减肥”8.7公斤。

降落伞有3个篮球场大

中国航天员科研中心副主任、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白延强说,飞船返回舱本身带有“引导伞”,在距离地球表面20公里左右的高度时,必须依靠降落伞将飞船的速度降下来。只要引导伞打开,航天员基本就能安全返回。

航天员乘坐返回舱从太空返回时,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降落伞主伞是神九飞船返回过程中最后出现,也是最大的降落伞,面积有1200平方米,约等于3个篮球场的大小。降落伞把返回舱从几百米每秒的高速减到安全着陆速度。直径只有几毫米的伞绳,却能承载几百公斤的力,单位重量的强度是钢的10倍左右,重量每百米却只有一二百克。

四种手段准确寻找返回舱

目前,主着陆场地面搜救分队已到达神九飞船返回舱理论落点18公里处。空中搜救分队也做好准备,预计9时许出发。

神八是晚上返回,神九是白天返回,白天搜救视野更加开阔。神舟九号的搜救模式也由神八任务的“空中搜索、地面回收”变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实现“快速定位、快速到达、安全出舱”的目标。

着陆场系统总体设计专家宋兴学表示,科技人员共设计了4种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完全可以保证在返回舱落地后迅速获取其位置信息。

这4种手段分别是:搜救卫星系统接收到的神九返回舱信标发出的信号;返回舱着陆后,航天员读取仪表板上的位置数据,通过卫星电话告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测控网信息给出的返回舱落点预报;主着陆场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上的定向仪接收到的返回舱信标信号。

神九航天员将采取坐位为主协助出舱方式

刘建中说,目前三名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航天员将采取坐位为主的协助出舱方式:“咱们这次飞行时间是13天,正好是心血管功能适应了失重环境,然后接着又要重新再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这时候他的心血管的再适应时间要长一点,慢一点。另外女性航天员立位耐力下降的概率要高于男性。鉴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建议这次航天员返回是以坐位为主回来,保证航天员能够安全健康返回。”

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航天员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失重飞行,再次返回地面后,会不同程度出现立位耐力下降的现象,需要一个重力再适应的过程。所以当航天员返回地面出舱以后出现不能站立情况,属于正常现象。

在打开返回舱舱门之前,首先要观察返回舱的外观,烧蚀情况如何,然后通过舷窗观察里边航天员的情况。打开舱门后,他会询问航天员的感觉和身体情况。如果有航天员体位不正常,比如说头朝下倒挂的,要首先帮助航天员恢复正常的体位。

着陆场系统医监医保副主任刘建中是中国历次载人飞船返回后,最先进舱接触航天员的地面工作人员。这一次他又将是第一个见到航天员的人。刘建中说,神六航天员出舱用时31分钟,神七出舱用时37分钟。神九航天员出舱需要大约50—60分钟,要通过坐立进行重力再适应。当刘建中感觉航天员可以出舱后,还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决定出舱。

航天员着陆后第一餐内蒙清炖羊肉

3名航天员太空飞行13天后,体液丢失比较多,飞船返回舱开舱后,医监医保工作人员递给航天员的不光是水,主要是恢复航天员体力和能量的复合液体,叫后恢复营养液,主要成分有电解质液及其他能量合剂,促进航天员尽快恢复体能。

简短的出舱仪式后,航天员将会被抬到医监医保飞机上,脱下压力服换上工作服,并进行医学检查。女航天员刘洋会由女医生陪同,并设立单独的隔离区。所有生理和生活护理、医学检查都结束后,才能在医监医保直升机上吃第一餐。第一餐包括清炖羊肉、两三个蔬菜、咸菜、粥、花卷和新鲜水果等。吃完饭再简单休息一下,到时间后就送至中转机场,准备返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