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近年来,镇江新区始终将“开放创新”作为工作的主基调和主旋律,综合经济实力取得长足进步。去年,完成GDP629.78亿元,同比增长8%,增幅从2015年起持续领跑镇江;全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825亿元,增长15%,增幅稳步保持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亿元,同口径增长0.8%;全年新签约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0个(总投资额587.6亿元),其中10亿元及以上项目17个,20亿元以上项目7个,30亿元项目5个,尼桑锂电池、江化微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成功落户,新审批、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82个、74个和53个,分别增长193%、37%、97%。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发展“热度”

  产业是开发区发展之基。近年来,镇江新区在大项目招引上,强化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思维,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新兴产业早日实现爆发式增长。去年,总投资125亿元尼桑电池中国总部及生产基地落户镇江新区,达产后可形成年产20GWh三元锂电池产能;新材料产业园以总投资30亿元的江化微项目落户为契机,带动东普新材料等优质存量转型升级,也可对接南京液晶面板产业……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落地,无疑为新区新兴产业补齐产业链、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镇江新区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为抓手,鼓励支持企业实施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材料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朱科说,近两年,园区诸多企业通过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去年10月底,镇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成功转型,其30万吨有机硅单体氯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二期)顺利开工,待全部投产后,该基地将成为我国产业链条配套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有机硅一体化生产基地之一。

  镇江新区坚持对工业企业实行亩产效益评价,按分值将企业定为4个等级,A类工业企业将给予重点财政政策扶持,D类企业将不被列入扶持对象,连续两年被评D2类则坚决予以淘汰。镇江新区瞄准“智能化”方向,培育“绿色工厂”,努力寻求产业发展新突破。去年,新区认定绿色工厂企业数占全市1/2,占全省3/22,入选数在全省区县中稳居第一,在全国区县中名列前茅。

  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创新“浓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以来,镇江新区持续强化顶层设计,相继出台《镇江新区加速开放创新八项措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五条措施》《镇江新区“聚焦三六〇”创新发展计划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体系,着力加强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加速创新平台设立和引进等。

  在创新型企业培育上,镇江新区强化政策扶持,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等。“三六〇”方案提出,力争至2020年全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0%,“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企业数超过60个。

  在高端人才集聚上,镇江新区充分借力国家、省市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围绕“金山英才”“两大高地”人才计划,力争高层次人才引进实现新突破。去年4月出台的《镇江新区加速开放创新八项措施》推出“宜业”引才计划,其中人才创业项目对镇江新区重点特色产业发展能起到重大引领和支撑作用的,最高资助2000万元。

  在高端平台搭建上,镇江新区大力支持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在新区落户,最高给予2000万元的支持(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最高可达5000万元),并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市扶持项目。支持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中央直属企业在新区设立产业协同创新研发总部,最高可给予2000万元的支持等。在平台强力带动下,镇江新区展现科技创新的强劲势头,去年,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92件,扶持自主创业1169人,全年完成R&D占GDP比重达2.81%。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生态“纯度”

  绿色增长才是高质量的增长,生态领先才是高效益的领先。镇江新区以“三治三清”为抓手,努力打好治气、治路、治水攻坚战,提升生态“纯度”。

  在治气上,镇江新区将重点放在新材料产业园。去年初,新材料产业园紧抓省市“263”专项行动契机,按“四个一批”(关停一批、重组一批、入园一批、升级一批)要求,启动关停重污染化工、电镀企业行动,至今已关停19家。此外,新材料产业园区创新引入PPP模式,与第三方大气专业治理机构合作,开展VOC监测,溯源追踪捕捉企业异味源和污染源。去年,周边居民环境投诉率同比下降15.8%。在治路上,镇江新区去年4月推进全区环卫市场化运作,启动“一把笤帚扫到底、镇村环卫全覆盖”专项行动。重点攻坚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区域的环卫整治,加快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确保路面清洁不留死角。专项行动共涉及23个行政村,面积约475万平方米,惠及群众达13000多户。在治水上,镇江新区将“河长制”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加以推进,形成“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的治水链条;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水岸同治、全流域齐治、源头根治,实现国考断面和省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农村污水处理率达80%。

  打造营商软环境,提升服务“力度”

  去年以来,镇江新区系统推进集成改革,以“三聚三集三效”为工作主线,聚焦行政审批、社会治理和生态安全三个重点领域,集聚服务要素供给、集约配置使用资源、集成各类改革经验,提高行政效率、服务效能和社会效益,最大程度便民利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目前,镇江新区已探索形成集成改革“四个一”创新模式,即一层全链管审批、一张网格全覆盖、一个平台总调度、一支队伍抓执法,走出一条可复制性强的集成改革之路。

  在行政审批上,“2332”审批改革探索集成改革示范样本。 “2332”即2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获得不动产权证,32个工作日完成工业企业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镇江新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朱熙璠说,自去年8月1日新区对标全省“3550”目标,试行“2332”改革以来,审批时间最大压缩比高达85%,审批环节压缩50%,立项到施工许可材料精简33%。其中,江化微项目的审批时长仅用了18天,再次实现审批效率的突破。去年以来,新区全面推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的审批模式,全区“不见面”审批率达80%。新区还依法承担承接《国家级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编制全国第一张国家级开发区赋权清单。

  去年1-11月,镇江新区新开业企业1533户,同比增长42.8%,注册资本309.16亿元;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和注册资本分别同比增长157%、144%;发放施工许可证62件,新开工项目办理施工许可数量同比增长25%。集成改革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让新区充满活力,人民群众获得感节节攀升。

  建设美丽和谐村居,提升民生“温度”

  为让群众共享新区经济发展成果,切实增强“获得感”,镇江新区努力办好让群众可观可感的民生实事,提升民生“温度”。

  加强农民群体社会保障是增强区域民众获得感的重要内容。新区农民人口累计达10.43万人,目前新区支付的农保转城保资金已达17.56亿元,累计办理农保转城保的农民近38226人。去年7月起,新区依照不低于10%的增幅要求补发生活补助,涉及3万多人,每月增加财政支出100万元。

  围绕“健康乐享新区”建设,镇江新区正以“7+2”行动为抓手推动建设美丽和谐村居,努力把老百姓家门口的小事抓好,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7”即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7件事:一是家门口的公园,新建公园广场5万平方米,对所有公园广场实施达标建设;二是家门口的医疗,明年完成4所村卫生室、2所城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实现全区相对完整人口密集村医疗卫生室全覆盖,做到“小病不出村”;三是家门口的助老,所有乡镇实现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老年大学、社区大学全覆盖;四是家门口的停车,新增停车位3000个;五是家门口的公交,新增公交站点100个,做到出门500米有公交;六是家门口的活动,每年组织100场广场文艺汇演,高频率开展文体活动;七是家门口的环境,抓好门前屋后小环境的整理,村级河道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90%以上。

  “2”就是抓好政府分内的两件事: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明年将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和重病症患者纳入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明年将救助标准翻番并逐步提高。美丽和谐村居分两年实施,2018年创建8个村、12个社区;2019年剩余26个村和社区全面创成,按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创建,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共享美好生活。

  陈 瑜 龚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