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如何培养并保护“匠人”行业
在国外职业教育深受重视,西方国家发达的工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匠人”。不少国家甚至把职业教育视作教育体系的“中流砥柱”。在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优秀经验。
德国
德国是职业教育最发达和完善的国家。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它为德国企业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的同时,又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是在中学拿到毕业证书后,自己或者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目前,德国共有350种官方认可的职业培训工种,约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曾参加过培训并获相应证书,成为德制造业强有力的前沿军和后备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产品质量与技工的职业声誉息息相关。如果一个技工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被解雇,将很难在行业内再次就业。如此严苛的要求使学生从培训之初就一丝不苟,潜心修炼内功,从而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瑞士
在瑞士,职业教育不是“后进生”的归宿,而是国家经济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作为联邦制国家,瑞士各州享有教育的立法权和管理权,但唯独职业教育由联邦和各州共同管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也非常大。
瑞士很早便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保护。早在上世纪30年代,瑞士就颁布了第一部《联邦职业教育法》。在2004年,顺应时代发展颁布的新《职业教育法》中,重新对政府和企业职责、专业教学以及学徒培训内容、从业人员资格、质量保障机制等作出规定。
瑞士人从小就被灌输了“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掌握一技之长,并获得一份工作”的理念,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没有人会因为选择了职业教育而感到低人一等。
日本
日本政府长期以来非常重视职业培训,并就职业培训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职业培训法,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公共职业培训机构。日本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包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及企业内的职业训练等不同层次,其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日本职业教育所格外关心之处。注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主义,技术一流的蓝领工人就是日本制造业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在进入工厂前,日本的学前和学校教育体系,不会教给学生任何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却会无孔不入地植入“匠人意识”,从小培养孩子对钻研技术的兴趣。
这种精神的培养也离不开社会对技工的尊重。在日本,蓝领工人的收入甚至超过白领,在社会上也更受到尊敬。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远远超过大学生。日本蓝领工人的薪资水平在全世界都处于很高的水平。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撑起全家的开销,妻子可以做全职主妇,并生养多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