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重焕生机
工匠,曾是中国人数千年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铁匠、石匠等手工匠人以精湛技艺在传统生活中打下底色。《庄子》中就有“庖丁解牛”的记载,3000多年前的鲁班精神更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工匠精神血液的最好见证。
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2015年“五一”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国工匠》系列新闻专题片,讲述大国工匠们匠心筑梦的典型故事,唱响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赞歌,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全国“两会”,工匠精神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说,“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国外“工匠精神”如何炼成
做好现代工匠是国外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工业4.0时代国际劳动者们的重要追求目标。从守护传统工艺,到经营现代企业,在许多国家,工匠精神已成为一种职业操守,一种行业自律,滋养着全社会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德国
“德国制造”闻名于世,但这一美誉不是一夜间获得的,而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的踏实劳动造就的。职业教育常被人们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众所周知,德国高质量技工来自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国内,不到一半的中学生选择上大学,而一半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不乏大量成绩优异、完全能被大学录取,却依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生。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德国技师收入可观,其社会地位也与学士相等,同样受人尊重,有些技师的收入甚至可以超过教师或医生。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严谨、负责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了铺垫。
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比尔申克表示,质量永远摆在第一位,这一点所有学生必须了解。如果学生在培训企业表现欠佳,那就会收到来自企业的警告,并承担相应后果。
日本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日本拥有数以万计的百年老铺甚至千年老店,许多日本企业能延续百年甚至千年的秘诀,就是持之以恒专注自己的事业,不为眼前的利润所左右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对技工的尊重。在日本,蓝领工人的收入甚至超过白领,在社会上也受到尊敬。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远远超过大学生。日本蓝领工人的薪资水平在全世界都处于很高的水平。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撑起全家的开销。
在日本的制造工厂里,稍有瑕疵的商品绝对无法下线。日本人注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和完美主义,技术一流的蓝领工人就是日本制造业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在进入工厂前,日本的学前和学校教育体系,不会教给学生任何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却会无孔不入地植入“匠人意识”,从小培养孩子对钻研技术的兴趣。
美国
美国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优秀的工匠就是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自由创造的人。工匠精神不仅促成了美国今天的成就,也丰富和发展了美国文化。
各类工匠、创客、发明家在用自己的创造改变社会的同时,美国开放、包容的文化也在反哺工匠精神。在美国科学界有一种说法:“美国有能力资助最疯狂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来自全世界优秀研发人员乐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原因。对于多数技术爱好,你能找到大量志同道合者与众同乐;可以轻易获取相关的专业出版物,从中得到指导;还可以自由购买到所需的工具与材料,而且价格便宜。
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竞争中占领先机,美国提出了“回归制造业”,并于若干年前在社区兴办“工匠空间”、开展“工匠运动”,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工匠精神,重振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