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开墙打洞”整治成效显著
今年初以来,北京市对住宅的“开墙打洞”现象大力整治,并纳入市政府“疏解整治促提升”三年规划。按计划,北京市2017年将整治约1.6万处“开墙打洞”商铺。
“开墙打洞”现象与历史遗留问题是分不开的。20世纪70年代,此现象在北京十分普遍,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有利于居民和市政的举措,沿街的居民将改造后的房子租给商户或自主经营,在当时的确能给附近的居民带来生活便利。
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开墙打洞”的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如擅自拆改建筑,破坏建筑承重和抗震效果,影响建筑的稳定性,造成安全隐患,且对市政市容、城市绿化和消防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其经营活动还存在噪音、油烟、异味和扰民等危害。
北京市采取了力度空前的整治行动,收效颇为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临街商户并未因此偃旗息鼓,除了普遍存在“隔窗经营”现象,部分商家还采用专人引导、贴手绘地图等多种手段。因此,治理城市违规建筑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保持持续关注。
国外如何治理城市违法建筑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违建”现象,处理违章建筑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难题。一些法制观念较强的国家,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违法建筑的立法和规制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熟经验,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新加坡
新加坡以严刑峻法而著称,在违法建筑控制与监管方面有着一套严密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
在历史文化区的建筑,受到政府规划和文物法的双重保护,因此即使是个人所有的财产,建筑物外观也不得有任何改变,也就是说,可以进行室内装修,但建筑物外观不能变,最多只能在政府批准后进行一些“修旧如旧”的装饰。
在居民区的建筑,同样不允许私搭乱建,即使是自家的独栋别墅,如果要修改外观结构,必须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要征得周围四邻的同意,二要获得社区的批准,三要通过房屋主管部门的审核。
同时,新加坡的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其各类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已经相当完善。在新加坡建设局的网站上,罗列了详细的工作指引和各类申报表格,方便居民下载申报。
美国
在美国,违法建筑现象集中出现在家庭住宅改造扩建时。住宅业主自行修建附属建筑,而没有按照标准程序办理批准手续,这样的附属建筑就成了违法建筑。违章建筑一经举报,会被责令限期拆除,若没有按期拆除,政府会提请法院判决,并委托一家建筑公司强制执行,房主也会受到重罚。
目前,建筑许可证越来越受到美国社会的普遍关注。住宅业主在动工之前,都会申请办理许可证批准手续。扩建工程开始后,住宅监理委员会随时要求检查和分析建筑的内部结构。这一类的检查相当严格,检查项目包括地基、墙、天花板、屋顶表面的框架结构、防水性能、管道、电路、绝缘状况等。如果发现有与当地建筑法规有抵触的地方,必须进行修改。
另外,业主还需支付所有与新建筑相关的配套费用,比如学校配套费、公共下水管道配套费等。如果附属建筑被判定会对主体建筑物造成危害,就可能被强制拆除或改造。
日本
日本有一部相当严格的建筑基准法在制约。日本对建筑的用途地域、道路、容积率、道路斜线、日照、北侧斜线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执行的过程中建筑师的责任相当大,追究违法建筑时建筑师也要承担很大责任。
在日本要建房子必须找有一级资格的建筑师,而建筑基准法对建筑师做了严格规定,建筑师在设计施工时必须严格遵守以上说的各个规定,若违反就会被取消资格。没有建筑师会为了满足客户一个违法需求而断送自己的前程,这样也就杜绝了违法建筑的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东京都政府在1999年曾颁布修改的《自然保护条例实施规则》和《绿化指导指针》。按照规定,在新建或改建建筑物时,业主必须递交绿化计划书。有关部门在审批建筑计划时,会严格审查绿化计划是否达到有关标准。如果没有达标,建筑物将被视为违章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