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如何为城市“消音”
噪声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现代化、交通便利化的负面产品。在国外,人们同样难免噪声污染带来的困扰。对此,各国都出台法规并采取措施整治噪声污染难题。
日本:城市布局避免建筑施工噪声
日本对于噪声的防治可谓“从根源解决问题”。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保持了居民区的宁静环境,有效地减少了居民遭受噪声困扰的几率。
在日本,城市中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分界非常清晰,大部分的住宅区地处郊外,离市中心闹市区相距较远。日本《环境基本法》针对不同区域分别作出噪音限制的明文规定,各区域因互不干扰,落实和执行相关规定也相对容易。
此外,装配式建筑在日本的普及也实现了控制建筑施工噪声的良好效果。工人建造房子时,事先在标准化的工厂进行加工和装修,之后再运到施工现场,宛如搭积木般完成最后的家具组装工作即可。这样就减少了对周围居民的噪声影响。
德国:“一气呵成”治理交通噪声
德国作为工业核心大国之一,势必面临现代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噪声污染问题。上世纪70年代,德国提出了噪音消减计划,首先对准交通噪声的治理。
德国对于交通噪声实行“一气呵成”式治理,从控制噪声源,到切断传播途径,再到保护受影响人群。相关部门首先规定公路交通噪声极限值,将车辆噪声监测列入每年车检,以此促使汽车厂家改进噪声设计;之后,对道路进行现代化改造,铺设低噪音路面,在道路两旁树起噪声防护屏,削弱噪声传播能力。
在保护受影响人群方面,政府坚持将“保护公众远离噪音”作为城市建设的义务,规定禁止在噪音超过75分贝的地区建造房屋。此外,人们可根据“噪声地图”——一张可反映城市各区域声环境质量的地图,来选址安家落户。
美国:“皮毛法律”严惩生活噪声
在美国,不断升级的噪声污染已成为环境治理的重大挑战。其中,生活噪声是最让美国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口集中生活的社区,邻里间噪声纠纷事件近年来有增无减。
作为法制较完善的国家,美国对人们生活中遭遇的小麻烦也有相应的“皮毛法律”管制。上世纪60至70年代,政府开始着力控制噪音污染,设立了统一噪音标准,并对恶性制造噪声的行为定性,认为企图扰乱安宁的一切喧闹声都是违法行为。
“皮毛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容小觑。以纽约曼哈顿地区为例,环保部门专设检查组处理噪音污染。原则上,只要社区有投诉,检查组成员便携带监测仪器随从警方至现场测试噪音分贝,对违法者可开具上千美元的罚单,甚至实施拘留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