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恢复高考40年 盘点国外高校入学考试制度

中国网新闻6月8日讯(记者李智 实习记者薛睿萌)高考季来临,全国940万学子步入考场,完成“十年寒窗只为金榜题名”的“最后一役”。

自1977年恢复至今,高考,作为学生取得正规学历、进入高等院校的主要途径,已走过40载。
标题图片
中国高考:源于科举 走向世界

中国每年数百万人参加高考,不同地区高考的日期、科目和内容略有不同。在大部分地区,高考在每年6月7日、8日进行,必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

在中国,高校通过统考选拔优秀新生的方式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科举制规定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为身份背景各异的学生提供了公正的平台,考生通过高考改变个人的命运。

当前的高考于1977年恢复。并经数次重大改革,包括修改考试科目、授予考试院命题权利等。最近一次改革为2014年提议包括提供两次英语考试机会、取消文理分科考试等。

40年来,中国高考的意义与价值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据了解,全球已有1000余所高校承认中国高考成绩,并将其列入评估中国留学生学术水平的考量标准。

标题图

标题图片日本标题图

标题图片美国标题图

标题图片德国标题图

 
 
 
标题图片 

高考并非定终身

无论是中国高考的“一锤定音”,还是美国高考的“多次尝试”,考试始终只是一种争取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方式。
标题图片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强表示,高考虽然是最终端的手段,但核心是全社会的心态。“人才选拔有多种渠道,不只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李强称,只有摆正心态,积极阳光地面对高考,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加顺畅。

高考对于个人的发展固然重要,但过度地重视高考也不可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却在大学中疏于学习,最终一事无成的例子不在少数。优秀的高考成绩虽然能带来更好的教育机会,但并非一劳永逸,只有不断付出努力,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之日才会早日临近。

国外高考:形式多样 千差万别

在人才济济的时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高校选拔制度,只是各自的考试文化有所不同。

标题图片

日本

日本高校入学考试的紧张氛围较中国而言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社会非常重视学历,政府部门和一流企业通常仅招聘名校毕业生。因此,即使国立和公立大学遍及日本各地,人们受教育机会较多,但日本青年依然追求考入名校,“赢在起跑线上”。

不过,日本高考并非“一锤定音”,绝大多数院校经由“两次考试”模式招生。如此,日本“高考制度”更富有弹性,学生和高校间相互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日本考生需参加每年一月举办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该考试类似于中国高考的统考,考试科目也较为基础;之后,考生再根据自身成绩继续报名二月至三月各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该考试目的为检测考生专业知识和思考能力。考生顺利通过两次考试,才算被成功录取。

标题图片

美国

美国不举办官方的大学入学统考,各大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多数院校招生方式为申请制。申请材料中,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成绩是高校录取学生及授予奖学金的重要参考,但该考试仅作为综合考量的一部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SAT每年举行7次,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考试时间和考试次数。多数高校允许学生在多次考试后提交最优成绩作为入学申请,因此,美国学生对SAT的压力相对较小。然而,若想考入顶尖名校,学生需在SAT下足功夫。

当前的SAT由阅读和数学两部分组成,写作成为选考内容。该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而非课程知识本身,这也难怪一些考生表示,题目看似是考数学,实则考查英语理解能力、逻辑能力和数学思维。

标题图片

德国

德国的教育体制相对英美和亚洲国家更为特殊——义务教育(实行小学、中学一贯制)。小学毕业后,学生根据各自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包括普通中学、实业中学和文理中学。一般情况下,只有文理中学的毕业生才会参加中学毕业考试(Abitur),进入大学学习。

Abitur考试长达一个月之久。考试科目除了德语和数学外,学生可根据中学期间主修的课程再自行选考3门,形式包含笔试和口试。考生仅需在相应日期参加报考科目即可。

Abitur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最终考试成绩组成,分数为1.0至4.0,其中1.0为最高分。德国高等院校没有统一的录取分数线,因此高校各专业对于Abitur分数要求也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