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臭氧污染来袭 看世界各国如何科学防治

中国网新闻5月22日讯 (记者李智 实习记者温昊暐)上周末,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一次污染过程,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中度污染,短时达到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我国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5月16日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受低压系统控制,且气温不断攀升,污染物扩散条件不利,光照加强、温度升高等气象因素为臭氧生成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如何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保护身体健康,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话题。
京津冀地区臭氧污染来袭 看世界各国如何科学防治
大气污染治理遇新课题

臭氧污染实际上是一种光化学污染,它不是直接排放出来的,而是由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高温强光照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污染物。

夏季气温上升,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臭氧污染进入高发季节。我国华北地区每年5月到10月左右容易出现臭氧污染。同时各地在治理PM2.5的过程中,由于空间透明性转好、辐射增强,臭氧浓度一般也会上升。

一般公众认知中作为“地球保护伞”的臭氧集中在平流层,可以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伤害。但当紫外线进入对流层甚至贴近地表,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高浓度持续性的臭氧污染可能导致人出现流泪、眼睛疼、头痛等症状,更严重的会影响到呼吸道、心血管系统,尤其对心脏本身不好的人群,有比较严重的影响。

标题图

标题图片美国

标题图片法国

标题图片日本

 
 
 
标题图片 

大气污染应协同防治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复合型特征日益突出。对臭氧污染问题,我国已经部署了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出台了VOCs的治理政策标准,大幅度削减氮氧化物等措施。
标题图片 

  

当前,我国对于臭氧污染控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要摸清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查找臭氧污染贡献大的重点污染源,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做好颗粒物、臭氧协同控制,有效控制大气复合污染。公民从自己做起,减少开车,努力减排,就能为减少臭氧污染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此前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对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多类污染源综合施策,在改善PM2.5的同时遏制臭氧污染。同时加强科学研究,研究臭氧的生成机理以及重点地区氮氧化物和VOCs的最佳协同减排比例,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臭氧污染防控工作。

臭氧污染成为全球性治理难题

臭氧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控制难度大。目前包括发达国家在内,臭氧污染仍然是没有办法彻底根治的大气污染问题之一。但世界各国在治理臭氧污染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标题图片

美国

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有400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光化学烟雾是大量聚集的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发生化学作用而产生的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包括臭氧、氮氧化物、醛、酮、过氧化物等。

为解决光化学烟雾污染问题,美国先后颁布了《空气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以及为解决近地面臭氧和PM2.5污染问题而发布的“清洁空气州际法规”。同时设立排放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排放源;开放环境交易市场,将市场化手段引入环境减排中;投入很强的科研及管理力量,开发通用的环评软件及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

标题图片

法国

法国参议院下属委员会在2015年7月15日公布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导致法国每年损失约1000亿欧元,每年因空气污染支出的医疗费用高达680亿-970亿欧元,因空气污染导致的婴幼儿早夭每年达4.2万例。

法国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包括细小颗粒物、臭氧、氮氧化物等,道路交通成为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源。汽车尾气,油漆和工业活动排放的废气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即出现二次污染。二次污染物对人体危害非常严重。

为减少空气污染,法国参议院在调查报告中提出60多条建议,其中包括2020年前将逐步减少汽油和柴油税率之间的差别,对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所使用的汽油和电力提供税收优惠,鼓励铁路、航空等部门使用电力发动机等措施。

标题图片

日本

日本大气污染治理源于1960年石化工厂附近患哮喘类疾病的病人数量激增事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针对臭氧等引起大气氧化性增强的污染物,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支撑的基础上,制定控制法规、标准、政策,采取控制措施,逐渐取得了一定控制效果。

1968年,日本政府颁布《大气污染控制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日本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日本在1992年出台《关于在特定区域削减汽车排放的氮化物总量的特别措施法》后,臭氧污染从程度、频率和波及范围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此外,日本长期开展监测预警,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检测站点,同时针对机动车造成的污染专门建立一套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在“警报”期间,地方政府削减大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限制高排放车辆行驶,实时向公众公布污染防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