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食物回收非营利组织“勒克特”的工作人员在对回收来的水果进行分装运输。

  资料图片

  为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俄罗斯莫斯科的一家“零塑料”商店出售的商品全部装在玻璃罐和散装分配器中,顾客可以自带购物袋或容器进行选购。

  影像中国

  本报记者 刘军国摄

  在越南河内举办的“减少垃圾”展览上,艺术家用塑料包装等废弃物制作悬挂式艺术品,展示生活垃圾的有害影响。

  影像中国

  从各种电子电器产品到服装、果蔬和食品,都有再回收利用的可能和价值,既有效减少垃圾废弃物的产生,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欧盟力推电器“维修代替购买”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牛瑞飞

  在欧洲,电子电器设备维修价格高于购买一台新设备的情况并不鲜见。有报道称,一名消费者想修理一部手机,维修点报价249欧元,而购买同款新手机只要220欧元。维修成本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对于维修企业而言,电器出现的问题各异,很难采取流水线式劳动,一些大件家电还需要上门服务,人力成本较高;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电器设计时更倾向于追求时尚紧凑而非维修便利性。于是,直接购买新设备成了很多消费者的无奈之选。一项针对欧洲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如果维修价格超过新设备价格的30%,消费者很可能会放弃维修。

  “购买代替维修”给环境资源带来负面影响。瑞典废弃物管理与回收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生产一台新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分别会导致210千克和110千克的碳排放。此外,电器内部含有不少重金属,随意丢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尽管当前电子电器产品迭代迅速,许多消费者愿意为新功能掏钱,但仍有不少人希望实现“维修代替购买”,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最近的一项民调显示,近八成欧洲消费者支持制造商开发更易维修的产品。还有专家表示,让消费者自己动手就能修好是“非常理想的目标”。

  为了推动“维修代替购买”,2019年10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关于10类电器设备的环保设计实施条例。该条例对电冰箱、洗衣机、洗碗机、显示器等电器的设计、生产及维修做出了详细规定。条例规定了这些电器的最低使用时间,如冰箱7年,洗衣机、洗碗机10年,要求生产厂家在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维修的便利性,并在产品使用期限内确保及时提供合适的配件。欧盟委员会估计,到2030年,该措施每年将节省167太瓦时的能源。

  去年11月,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支持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维修的报告,计划未来在欧盟境内为电子产品设立标签系统,以告知消费者相关产品的可维修指数。提出该报告的议员大卫·科曼德表示:“这份报告发出一个明确信息:在欧盟层面,用统一强制性标签来标明使用年限和解决过早报废问题是未来的方向。”舆论认为,可维修指数很可能成为继电器能源标识后,另一个被欧洲强制性标注的标识。

  除了法律规定,欧盟将开展大范围的环保宣传,告知民众不同电器的安全使用年限,鼓励“维修代替购买”。与此同时,欧盟还计划增加对维修企业的财政支持,并给予一部分税收优惠。在比利时,一些大型电器销售商在2020年底推出了修理服务包,消费者每月支付十几欧元,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享受无限次免费维修电器的服务。

  (本报布鲁塞尔电)

  日本年轻人爱淘旧衣物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

  在日本,无论是在跳蚤市场,还是二手物品店,总能发现年轻人在旧衣物区“淘宝”的身影。记者询问原因,有不少人是出于环保目的。

  随着人们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明显提高,如何回收再利用旧衣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日本各地的垃圾分类体系中都设置了衣物类别,居民既可以在每周规定时间将旧衣服投入自家所属的回收箱,也可以在任意时间把旧衣物带到固定回收点。很多地方政府明确规定,长霉、虫蛀、脏污、潮湿、有异味的衣物不可以回收,必须作为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被回收的衣物由专业公司进行分拣,经过清洗、消毒等处理后,可重新流入日本国内或其他国家的市场。严格的处理程序让人们无需担心健康和卫生问题,这使得淘旧衣物受到不少日本人的欢迎。日本二手商品交易网站Mercari上有各式各样的旧衣物供选购,网上也有不少专门介绍各地旧衣物店的攻略,比如“东京原宿10大旧衣物店”“中目黑祐天寺旧衣物店25选”等。日本作家青树明子此前撰文称,日本回收和贩卖旧物的商店比比皆是,销售的很多旧衣物,状态丝毫不亚于新品,保存和修理情况都非常出色。

  近年来,日本一些大型服装企业也日趋重视旧衣物的循环再利用。良品计划公司几年前开始回收日本品牌无印良品的旧衣物,把其中还能穿的衣物进行处理后二次销售,其余衣物则利用酵素和微生物进行分解,将衣物中的棉纤维变为乙醇,将涤纶纤维融化成可做原料的涤纶树脂。日本服饰品牌优衣库的母公司迅销集团自2006年起开始回收二手闲置衣物,将其分发给世界各地有需要的人或者进行原料再提取。

  尽管日本已形成较好的旧衣物回收再利用的氛围和机制,但相关统计显示,被再次利用的旧衣物也只占30%,其余都被当做垃圾焚烧处理了。一些稍有破损或难以清洁的衣物很难被回收,而对各类纤维衣物进行原材料再提取的技术难度也很大。

  有分析认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消费模式是旧衣物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之一,若要彻底改善这一情况,减少资源浪费,商家必须改变经营模式,消费者也应减少购买不必要的衣物。

  “衣物循环再利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昭和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郭试瑜告诉记者,“只要衣物还可以穿,就不应该随意丢弃。这并不是寒酸,而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本报东京电)

  以色列流行“食物回收”

  本报驻埃及记者 周 輖

  尤西·奥海恩是以色列一名卡车司机,也是“食物回收”运动的一员。每天,他满载着从农民手中收来的蔬果,到城市各处进行分发。在以色列许多城市,有许多和奥海恩一样身着统一服装的志愿者。他们有人负责到农场、市场、超市、餐厅把未能及时出售但尚可食用的蔬果、粮食打包带走,有人负责把食物送到有需求的民众手中。

  粮食浪费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据《以色列时报》报道,该国平均每年约有250万吨的食物被浪费,价值约55亿美元,约占食物产量的35%。报道还指出:“一些可以食用的蔬果,可能仅仅是外观上达不到销售商的要求,便在采摘、包装的过程中被销毁。这不仅浪费了种植资源,也变相地推高了成本和农产品的最终价格。”与此同时,政府每年不得不花费9.57亿美元来解决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问题。

  参与“食物回收”运动的一家非营利组织“拉泰特”总裁兼创始人吉勒斯·达尔蒙表示,许多商家或单位其实都有捐赠剩余食物的意愿,但缺少人力物力去执行。此外,由于担心捐赠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进而引发法律纠纷,他们只能把食物扔进垃圾桶。

  为鼓励食物回收行动,以色列议会于2018年10月通过《食品捐赠法》,为捐赠者、非营利机构等处理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实体提供法律保障。环保部、劳工部等相继制定政策,为食物捐赠的相关活动提供支持。随后,“食物回收”倡议迅速获得广泛响应,影响力逐步扩大。大量非营利机构通过网络、电话、线下等渠道将过剩食物的供应方和需求方有效对接起来,并与提供后勤、运输等服务的机构合作,组织食物回收与分发。

  另一家非营利组织“勒克特”发布的报告显示,该组织在2019年回收了220万份熟食及1.57万吨农产品,通过与约200家机构合作,将食物分发到了17.5万人手中。达尔蒙指出,除了节约粮食、减少饥饿,这样的做法还有多重益处,例如生产销售主体不再需要考虑过剩食物的后续销毁问题,厨余垃圾处理压力减小,因填埋废弃食物引发的土壤污染问题也能得到缓解。

  以色列i24news网站报道说,疫情期间,一方面许多人的生计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封锁政策让许多新鲜蔬果滞销,在此情形下,“食物回收”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据达尔蒙介绍,一段时间以来,向“拉泰特”寻求食物援助的来电数量几乎翻了一番。“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向有需要的人提供了180万份热餐和1.4万吨蔬菜水果。”

  (本报开罗电)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