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是居民消费的重要场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扩大消费紧密相连。深入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可以说是民心所向、市场所盼、发展所需。

  党中央多次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能。从2018年底起,商务部在全国11个城市开展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2019年,11条步行街总客流量和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22.6%和17%。改造提升后快速增长的客流量、营业额数据充分说明,步行街在释放内需潜力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步行街改造提升,适应了消费升级的内在需要。随着中国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的关口,我国步入消费升级加速期。开展以美化街区环境、优化品牌业态结构、打造智慧街区为主要内容的改造提升,不仅可以提升步行街消费有效供给水平,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对城市和周边区域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切实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步行街改造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步行街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商业资源集聚区,但也存在特色不够鲜明、商业功能有待完善等问题。同时,受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冲击,实体商业发展明显后劲不足。通过步行街改造提升,加快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商业资源,做强“首发经济”“首店经济”,以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的方式,促进商业、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采用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商业时尚度、精致度、品质度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商业和消费活力。

  步行街改造提升,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引擎。多数步行街位于城市核心区,步行街改造提升,涉及交通优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配置以及建筑立面整治等内容,为推进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使改造提升成果惠及更多群体。

  步行街改造提升,将有效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由于国内供给体系还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通过更加高效的手段,实现对国外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国内供给水平。通过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步行街改造提升将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更好联通,有利于汇聚更加优质的国外商品和服务,更好地激发消费潜力。同时,通过更好打通与国外市场联系,步行街可以让国内产业及时了解海外动向,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步行街改造提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要遵循其客观发展规律。在街区客群定位上,既要以鲜明的本地特色、优质商品和服务吸引更多外地消费者,又要通过优化品牌结构、调整业态结构、推动开放发展等,夯实本地消费基础。在建筑景观设计上,要避免“大拆大建”,做好既有建筑的有机更新,又充分考虑与现代商业、周边环境、人文景观的呼应,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充分彰显现代商业文明。

  步行街改造提升,还要在国际化发展上开拓新思路。用开放理念打造多元化国际消费场景,用开放视野吸引国际商业要素资源。在政策创新方面,要积极推广应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成果,打造城市商业体系改革创新“试验田”,吸引更广泛的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集聚。在业态发展方面,要借鉴国内外街区先进经验,逐步完善街区免税体系,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的市内免税店、跨境电商展示体验店、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等新商业形态,着力提升步行街优质商品供给能力,提高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

  作为商业区、旅游区的复合体,步行街市场主体多,管理机构多。如何平衡街区商业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满足企业、游客、居民的多元需要,是街区高效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过程中,各地除在软硬件设施改造、管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等方面发力,更为重要的,是探索制定一套能够协调各方积极性、符合各方利益诉求的体制机制,形成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步行街建设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