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德黑兰2月22日电 (国际观察)伊核问题迎来谈判窗口期

  新华社记者夏晨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21日在德黑兰会见伊朗官员,双方达成一项最长3个月的临时技术协议,在此期间,国际原子能机构将继续其必要的核查和监督活动。

  分析人士指出,该协议的达成向外界表明伊朗希望通过伊核协议框架解决问题的态度,为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提供了3个月的窗口期。美国和伊朗能否有效利用这一窗口期通过谈判弥合分歧,将成为当前伊核僵局能否破解的关键。

  达成折中方案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伊朗方面21日发布的联合声明说,根据双方达成的临时技术协议,伊朗将保存一些核设施的视频监控资料。如果3个月内美国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伊朗将把这些监控资料交给国际原子能机构。如果制裁届时没有解除,伊朗将销毁这些资料。

  格罗西当天表示,这项协议将使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活动时间表发生改变,但核查人员数量不会减少,核查监督将保持在必要水平,突击飞行检查也仍然可以进行,不过进入核设施的机会或将减少。

  伊朗议会去年12月通过法案,要求政府如在一定期限内未发现对伊制裁“松动”,就应进一步突破伊核协议限制。伊朗外长扎里夫本月17日表示,根据这一法案,如果伊核协议相关方在规定时间内仍不履行协议义务,伊朗将从2月23日开始中止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但伊朗仍会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保障协定。

  作为伊朗在伊核协议中所做承诺的一部分,伊朗自愿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给予国际原子能机构广泛监督伊朗核活动的权限。中止履行该议定书意味着这些权限将被暂时收回。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达成的协议以伊朗保留视频监控资料为条件限制部分核查活动,既满足了强硬派主导的伊朗议会的要求,又保留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相当程度的核查权限以及未来检查这些监控资料的可能性,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折中方式。

  有限释放善意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协议,表达了伊朗愿与该机构合作的善意,意在向国际社会展现其核活动具有一定透明度,从而反驳一些西方国家有关伊朗企图拥核的指责。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伊朗问题专家陆瑾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核查的目的是监控其核活动和防止核扩散,而伊朗坚称无意发展核武器,因此并不害怕核查。伊方此前威胁将进一步突破伊核协议限制是为了迫使美国尽早解除对伊制裁。协议采取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这显示伊朗愿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诚意。

  与此同时,伊朗此举也被认为是对美国此前积极信号的回应。美国新任总统拜登虽有意让美国重返伊核协议,但坚持只有伊方首先重新遵守伊核协议,美方才可能解除对伊制裁。这导致双方在谁先迈出第一步的问题上陷入僵局。但本月18日,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愿意与包括伊朗在内的伊核协议参与方举行会晤讨论伊核问题。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表示,此次伊朗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之所以能达成协议,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当前伊核问题有关各方都表现出积极态度,气氛由紧张走向缓和,尤其是美方立场近日有所松动。不过也有分析指出,美方举动象征性多于实质,而伊方此次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的协议也并非实质性让步。而且伊朗毕竟部分限制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权限,因此有继续突破核协议限制、对美施压的意味。

  僵局能否破解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18日释放积极信号后,19日又称在与伊核协议参与方会谈前不会采取放松制裁之类的“额外行动”换取伊朗配合,目前的形势可视为双方互让一小步后仍在继续博弈。

  陆瑾认为,尽管双方都不愿轻易做出实质性让步,但通过伊核协议框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双方共识。伊朗始终强调所有突破伊核协议限制的行动可逆,而美伊双方此番在拜登政府上台后的首轮博弈中也均展现出对话意向。长远来看,美伊重返伊核协议框架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双方很可能在未来3个月中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

  唐志超也认为,此次达成的临时协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伊核僵局,为日后的谈判创造了空间。未来3个月里,伊核问题取得重要进展的可能性增大。

  不过唐志超同时指出,未来存在多重挑战,伊核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包括美国在内的各方做出更大努力。同时,一旦3个月内解除对伊制裁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伊核僵局未能取得有效突破,该地区紧张局势或将再度升级。(参与记者:于荣、陈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