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婵
2021年第一个长假结束了,要是评选假期热词,“茅台”可谓首当其冲。不是说大家过年都喝上茅台酒了,而是热搜实在太喜欢茅台这俩字了。
先是一起企业级碰瓷事件刷爆朋友圈。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计划更名,董事会建议改为“中国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乍一看,一个卖茶叶的想装成卖酒的?仔细一瞧,这家公司既不卖茶叶也不卖酒,实际是做化工的,几番更名都是有名无实就爱蹭热点。难怪此消息一出,“信阳毛尖”四个字得救了,信阳人民纷纷庆祝终于甩开这家公司的大黑锅,不幸又甩到了茅台头上。
不过贵州茅台集团暂且没工夫搭理这桩碰瓷,因为一则“茅台集团总工程师推荐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的消息,又引爆了网络。反对者称酒精有害身体健康,研究“酿酒”技术的人员评选院士,难免引起对评选标准的质疑。支持者也不少,认为茅台酱香科技有技术专利,古法良技值得传承推广,甚至关乎我们的文化自信。
连段子手也不放过茅台。话说2013年12月,一手茅台可换1.5个比特币,到了2020年12月,一手茅台还是换1.5个比特币。论投资领域谁最能扛,茅台和比特币那是比翼齐飞。也难怪,春节前刚出台茅台酒“100%拆箱销售”举措,“新炒货”就应运而生:一个茅台酒纸箱,竟炒到了500元。
看完这一系列操作,是不是感觉酒还一滴没喝到嘴里,却已经“上头”“醉了”?但新闻热点不该被情绪化讨论裹挟,我们还是得清醒冷静看待之。
平心而论,茅台总工程师是否够格入选院士?这是个科学问题,涉及食品制造工艺专业领域。化工公司能不能取名叫国龙茅台?可能关系到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问题,以及企业更名的有关规定。很多专业门道,老百姓未必看得懂,但借着新闻科普一下相关知识也不乏益处,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舆论审视和拷问。
年长者回忆,多年前,看到有谁拿着人头马酒、万宝路烟,就是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时至今日,诸如茅台酒、中华烟等国货硬通货的崛起,让外来洋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些民族企业从视野封闭、体制僵化走到市场充分竞争、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今天,都是可喜可赞的事实。正因如此,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民族品牌,不宜“被赋予的属性”太多,尤须警惕在过度炒作中消解了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民族品牌这四个字,本身就包含着民众的信任、支持和感情,其不仅代表着行业产业的高端水平,更代表着国家的国际形象,承载着民族自信心。
大年初一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中国茅台的整版广告,言称“致敬伟大精神,致敬不平凡的你”,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塑造品牌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其实不在于进行广告轰炸,不在于刺激销量攀升,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球视野,更需要战略规划。在这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企业的品牌信誉非常重要,更多人为民族品牌建设提供更有力的舆论支持,才能助推涌现更多“百年老店”、树起更多“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