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和隋唐时期,它的艺术水平非常高。”2月16日上午,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书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山西大学副校长、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院院长杭侃带来一场“度尽劫波——天龙山石窟的历史与艺术”讲座,他与线上线下观众分享了天龙山石窟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

  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春晚后,人们迫切地想更多地了解这尊佛首背后的故事。和现场讲座同步,线上直播间吸引了8000余人观看。

  杭侃从确定讲座主题用到鲁迅先生诗句中“度尽劫波”一词讲起,对东魏北齐时候的晋阳、天龙山石窟第八窟的艺术成就等内容作了精彩演讲。讲座内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从颜娟英的《天龙山石窟的再省思》、李裕群和李纲的《天龙山石窟》等文献中,探寻了天龙山石窟的历史印迹和精湛艺术。他对文献史料与考古材料的结合与运用,赢得了线上听众们的赞誉。

  2020年12月12日,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回归祖国。12月14日,杭侃参与到这尊佛首的鉴定工作中。在讲座现场,他分享道:“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围绕着这尊佛首反反复复地看,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在颔首微笑,非常打动人。”当光明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发出“春晚C位,怎么就泪目了?”一文后,杭侃转发并坦言,他确实泪目了。“这尊佛首的笑,仿佛和人在交流,又好似对回归很满意;文物的返还过程中,文物工作者付出了很多。”

  讲座现场,杭侃介绍,2月11日晚,央视春晚《国宝回家》特别节目现场,他用了一个版本的介绍词,还一直保留着另外一款自己很中意的讲解词:“这件文物是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的佛首。第八窟完成于隋代,是天龙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太原古称晋阳,在东魏北齐和隋唐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是东魏和北齐的陪都,唐王朝的北都。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魏北齐和隋唐时期,它的艺术水平非常高,被称为'天龙山式样'……”

  “天龙山石窟在艺术史里非常有名。上世纪20年代,它被毁得太惨了,几乎没有一身像是完整的。当很多人看到回归的佛首,心里不禁会问:毁损文物的人,怎么忍心下手呢?天龙山石窟二号窟的西壁造像,衣纹转角有柔和的弧度,很有时代特点。三号窟有三壁造像。八号窟的造像和之前洞窟的造像很不同,佛首脸颊有明显的从右眼睑下向右耳延伸扩展的风化面,面部细小的砂岩颗粒等特征,与上世纪旧照画面相符。由此,可断定它是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杭侃说。

  我市文物爱好者石女士聆听讲座后,直言获益匪浅:“好像经历了一次穿越历史的时空之旅。印象最深的一处内容是杭教授分享到的对'制作者之心'的描述,'他把自己的虔诚和喜悦,一丝一毫地雕刻进了造像里。制作者之心,即观看者之心。'”

  “美是感受与感动的能力。对未来的希望,让我们看得见生活中的美好。”杭侃的结束语,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记者 弓凤飞

  [ 编辑:刘亚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