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营镇巧用麦秸资源,发展食用菌种植,变废为宝,也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

  □本报记者李昊本报通讯员谢辛凌肖飞

  “张大姐,你们家的平菇咋样了?”“哎呀,你这是俺今天接到的第三个电话了。放心吧,之前预订的那800多斤都备好了,一会儿直接上门拉货吧。”

  临近春节,走进沈丘县周营镇黄孟营村平菇种植基地,菇房里朵朵平菇破袋而出,圆滚滚、白嫩嫩,宛如云端上撑起的一把把小伞,煞是喜人。

  菇主人张喜莲是村里有名的“平菇大王”,刚才电话里跟她联系的是县里一家通过微信提前订货的超市负责人。

  “今年不少订单都是这样达成的。”张喜莲告诉记者,客户线上预约收购,农户线下过秤交货,方便快捷。

  “俺过去一直在外打工,几年前听老乡说县里正在鼓励大家种食用菌,还搞了个栽培技术培训班,能免费上课,俺犹豫了几天决定回家闯闯。”张喜莲说。

  经过培训,张喜莲说起食用菌栽培技术来头头是道:“去年收的玉米芯经过粉碎,再混合一定量的麦麸、麦秆、玉米糁等辅料加水发酵,就是种平菇的上好原料。”

  原先难处理的秸秆经此变废为宝,不仅符合生态农业标准,还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原料钱省下来了,利润自然更多了。平菇4个月可连续采摘四五茬,每斤约3块钱,一年差不多能赚20万元。”

  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的不止张喜莲一个。在付井镇马堂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十多名工人采摘鲜菇、搬运、削根、清洗、蒸煮、打包、装车,忙得不亦乐乎。

  “基地里的季节工共有40多人,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妇女,其中脱贫人员有十多人。过去他们除了打理农活儿没有别的营生,现在他们有了新的选择——在家门口就业。”该基地负责人王艳超说。

  据介绍,该基地是王营、马堂等4个村的联村共建项目,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脱贫户”模式,利用当地麦秸多的资源优势发展双孢菇规模经营。目前,该基地共有标准化栽培棚50个,每个村年分红3万余元。

  沈丘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之一,每年种植小麦102万亩、玉米85万亩,年产秸秆2.5亿公斤以上。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年产各类鲜菇超2000万公斤,助农增收1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