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王春玉家族中有一只不起眼的“八角凳”。每逢春节,家族里学业有进步的、工作得到表彰的、做了好事为家族争光的,都会在亲人见证下坐上此凳以示家族荣耀。这个57口人的家族里,党员28人,博士生、硕士生7人,本科以上26人。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林

  一只不起眼的“八角凳”,传了四代人,“坐”出了28名共产党员、30余名高才生。这只小凳子至今还在登封市退休干部王春玉的家中,他说:这是“传家宝”,还会有更多为党努力作出贡献、为家恪守孝贤的后代,要在“八角凳”上坐上去、长起来!

  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记者走进王春玉老人的家,去看看那张“传奇”的“八角凳”,和那些因“八角凳”而成长、充满家国情怀的人。

  “八角凳”上的红色传承

  “外甥魏子申,今年通过努力完成心愿,刚刚转为正式党员,今天大家共同祝贺他,让子申坐上‘八角凳’。”一走进登封市启母路三巷3号院,就听到一位老人洪亮的声音。他就是王春玉,今年69岁,是一名退休干部。

  王春玉告诉记者,每年春节期间,家中小院的欢笑声与鼓掌声不断,因为每个有出息的家庭成员都要坐一坐“八角凳”。“我们这个大家庭一共有57口人,光是这‘八角凳’上就坐出28名共产党员。”老人言语间充满自豪。

  是什么样的“八角凳”,如此不寻常?

  王春玉拿出了“传家宝”——一个高18厘米、宽22厘米的槐木小板凳,因为用的时间久,还楔下了4颗铁钉子加固,除了凳面是不太规则的八角形,一眼看上去,并没啥出众之处。

  “这凳子是我小时候,老母亲卖了家中的一棵大槐树,余料请姨夫做成的。”王春玉说,家中兄弟姊妹多,“八角凳”又沉又结实,母亲常用它惩戒犯错的孩子。

  时光荏苒,生活在改变,小小的“八角凳”也成为王春玉的“传家宝”。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从小要求我们兄弟姊妹上学后必须拿到两个证:一个是毕业证,一个是党费证。”王春玉说,他还记得父亲教他的第一首儿歌就是:“春玉春玉快快长,长大跟着共产党。”

  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家每逢家庭聚会,除了学习党的有关政策和知识外,不管男女老幼,还要汇报自己近期都干了点啥,下一步干点啥,怎样干。从1969年到2021年,50余年的家庭会议不仅是王春玉一家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对初心的坚守。

  走进王春玉家的二楼,那里是家庭学习场所,记者看到,有28面“党员先锋岗”旗帜在最显眼处摆放着。“家人中有新的共产党员时,都会新增一面‘旗帜’。”老人说,没有党就没有家,所以家人的心里都装着党。

  “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努力向上、积极入党的家庭成员都会受到鼓励,并且在入党后,就允许去坐‘八角凳’。”王春玉说,现在“八角凳”是他家的“光荣凳”,大家都抢着坐,坐一次,心里就美一次。

  “今年1月25日我入党转正,心中无比激动,今天坐上了家里的‘八角凳’,感到十分自豪。”23岁的魏子申是大家庭里的第三代,他说坐上“八角凳”一直是他心中至高无上的荣誉。

  “八角凳”上的孝贤之风

  当天另一个坐上“八角凳”的是外孙女宋菁涵。“菁涵的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这个要嘉奖,够格儿坐上‘八角凳’。”王春玉说,家中从“八角凳”上坐出了30多个高才生,其中博士生、研究生就有6个。

  “上学的娃娃知道努力用功、做有追求的正派人,就是孝贤的体现。”王春玉说,传承家风,他们有自己的“秘诀”。

  “老父亲王保才是一名教师,爱写日记,他把对党的忠诚、对家庭的负责、对子女的要求,都一点一滴地写在日记里,记录下来、传承下去。”王春玉回忆,1972年7月26日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我已经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从家乡到大金店公社工作。”他尤其记得父亲写给他的第一封信的几句话:“你已经到了新的工作岗位,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受父亲的影响,王春玉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在他的小院里有专门设立的“家庭日记博物馆”,一摞摞日记本多达600余册,不仅有王春玉本人的日记,还有大家庭中许多人的日记,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人中,写日记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写日记,关心国事家事,爱党、爱家,做对社会和时代有用的人。”王春玉坦言,他家的“秘诀”并不复杂,就是坚持做正确的事。

  记者随手翻看一本日记,上面写着: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王春玉家“八角凳”的故事,书写出了普通百姓对国与家朴素而真挚的爱。

  网友:我也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