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科

  随着牛年临近,大街小巷关于牛的元素渐渐多起来。近日,有媒体探访了博物馆里的“牛”,很有意思。

  河南博物院馆藏鎏金铜牛工艺精美,镇河铁牛威武霸气;郑州博物馆展出的陶牛车、汉代《斗牛图》惟妙惟肖......事实上,石牛、玉牛等文物在各地都有发现,功能各异,年代跨度很长,这反映了牛经过驯化后,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与牛相关的典故很多。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订立盟约时其中一项重要的仪式是执牛耳,由主盟国代表拿着装有牛耳朵的盘子,以示诚意。后来,“执牛耳”演变成在某一领域具有权威或话事权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在古代,牛在人们心目中即有崇高的地位,不但是诚信、忠诚的象征,更与权力、力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农耕时代,牛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在汉砖画像、敦煌壁画中,耕牛图是研究当时生产方式的重要证。从“二牛抬杠”到“一牛一犁”的演变过程中,可以考证出农业技术的进步。

  牛在传统文化中甚至还有一股仙味。老子过灵宝函谷关,受关令尹喜邀请,著五千言《道德经》,相传书成老子即骑青牛出关。老子出关后行踪成谜,有人认为他成仙了,有人认为他晚年仍在周游各国,但老子骑青牛这个形象却世代传了下来。作为坐骑,青牛在老子画像中出镜率极高。

  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忠实可靠,这是其可贵品格。人们每每到开拓创业时期,往往会以牛为喻,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将为民服务的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人们赞美牛甚至以牛自居,就是为了激励开拓创新的斗志、弘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和博大坦荡磊落的胸怀。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除粮食产量位于全国前列,畜牧业在全国也排名前列,南阳黄牛、夏南牛等品牌全国闻名。近年来,全省各地发展肉牛等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豫南泌阳,截至2020年底,全县夏南牛产业链产值超150亿元,带动10万多人就业,帮助近3万人脱贫,是真正的“脱贫牛”“致富牛”。

  “牛马年,好种田”。拼“牛劲”,干“牛事”,做“牛人”——这,才是咱河南人的牛年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