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朱长振文图

  人物档案:校长刘春雷,41岁,钮德成、谢金兰等20名东北教练。职业:滑雪教练

  家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

  个人简历:2020年12月12日,一群来自东北的滑雪教练入住鲁山天龙池滑雪场,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今年的打工之路也随着疫情而一波三折,从刚开始的满怀希望、红红火火,到家乡疫情严重传来封城封村的消息,再到滑雪场当地管控越来越严的疫情形势,教练们的心在滑板与雪地间起起伏伏。

  雪场唱起“新年好”

  2月7日,农历的腊月二十六,周日,鲁山天龙池滑雪场一大早便响起了“咚咚隆咚呛,新年好”的歌声。上午8时,伴随着喜庆歌声,统一着装的20名滑雪教练站在了雪场四楼雪具大厅的门口:“新年好,欢迎光临”,左右两排整齐列队的教练队伍开始迎接来自四面八方前来滑雪的游客。

  “该过年了,学生们放假,打工民工返乡,滑雪场迎来了高峰期,我给我们总经理打几次电话了,让他再调几十名教练过来,但是一直没到位。我们这二十个教练连着几天都忙得吃不上饭”,31岁的校长刘春雷对前来采访的大河报记者说。

  他们这二十名教练是去年12月12日一起从老家东北尚志市过来,简单休整之后,雪场19日开始营业,可好景不长,伴随着全国疫情的不断变化,老家传来了疫情严重的消息。“吓得他们也不敢跟家里联系,再加上雪场当地也开始加强防控,景区被要求暂停营业。出来本想着挣点钱回家,这倒好,钱没挣到,还回不去了”,提起刚来那段时间的心情,刘春雷一个劲叹气。

  好在没过几天,家乡传来好消息,“解封了”,景区也开始开放了,前些日子人不是太多,这几天临近春节,前来滑雪的游客日渐增多,这20名滑雪教练终于盼来了他们最为期盼的繁忙时节。

  十年滑雪教练平常青岛开“滴滴”

  42岁的钮德成来自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当滑雪教练已经十年了。“滑雪会上瘾,我一接触上,这一辈子算是爱上这一行了,每到冬天,要是不让我来雪场,我得急疯了,挣钱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每天都能滑雪,我喜欢快滑,风在耳边呼呼响,我感觉自己也像风一样自由”,有着东北人豪爽性格的钮德成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这样说道。

  钮德成平时的工作是在青岛开“滴滴”:“我以前刚毕业时在煤矿上班,后来去给老板当专职司机,再后来自己买辆车开‘滴滴’,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钱,不喜欢这工作,但这工作时间自由,另外我也要养家糊口啊,一年就盼着早点到冬天,我好来雪场当教练。”谈及新年愿望,钮德成顺口就说:“最大愿望就是疫情早点过去,在雪场多挣钱,过完年回家时给孩子买个贵点的礼物。”

  得劲!午餐有了东北人最爱的“杀猪菜”

  教练们的午餐一直推迟到了下午三时,因为中午正是雪场忙碌的时候,顾不上吃饭,再加上雪场餐厅中午还要为游客准备午餐,所以就把教练们的午餐推迟到了下午三时。满满一桌子,主食虽是米饭和馒头,但小火锅内煮的是东北人最爱的“杀猪菜”,有血肠和毛肚,还有羊杂,“得劲,这才叫过年,要是再来点排骨和小鸡炖蘑菇,那就更好了”,喜欢开玩笑的钮德成笑着说。“知足吧你,不是前些年在河北滑雪场的时候了!现在遇到个好老板,你就好好干吧!”刘春雷回应道。

  20名教练虽然全部来自东北,但口味、爱好不尽相同,刘春雷每天早晚各开一次全体人员会议,在会上,不仅要讲如何与游客相处和沟通,还要讲一些滑雪技巧,天龙池海拔比较高,但随着气温日渐升高,雪场的雪开始融化,这给初学滑雪的游客及教练带来了不少麻烦。“一定要保证游客的安全,宁愿我们摔着,也不能让游客出任何意外,”刘春雷强调着,“其实我们教练也有和游客交成朋友的,有的还特意请教练吃饭,人心换人心吗。”

  东北女教练想做河南媳妇

  没有午休,吃完饭的女教练谢金兰征得一位游客(孩子妈妈)的同意,抱起该游客的孩子在雪场滑了一圈,孩子高兴得一个劲笑,该游客一直夸谢金兰圆了孩子的滑雪梦。

  孩子妈妈并不知道,谢金兰是含着泪抱着孩子滑雪的,她想起了远在东北的7岁女儿:“我多想抱着自己的女儿在雪地上尽情地滑呀!”谢金兰的眼里泪花花的。

  家住尚志市黑龙宫镇兴胜村的谢金兰是姐妹三个中的老三,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初中毕业后,她开始四处打工,卖过服装,做过美容。

  2014年结婚一年后有了女儿,但没过多久,便与丈夫离了婚,离婚后的谢金兰让父母帮着带孩子,自己平时在工厂打工,冬天便出来做滑雪教练。“河北、湖北,都去过,哪里有雪场就去哪里,我们每年报名参加不同学校的滑雪教练,然后由校长带着到全国各地去,一般都是正月十五才能回东北老家。”谢金兰说。

  谈及结婚一年后离婚至今仍未再婚的原因,谢金兰不好意思地说:“没遇到合适的吧,你做记者的认识的人多,给我介绍个呗,最好是你们河南老乡。我在雪场做教练这一个多月接触的游客中,我感觉到河南男人特别暖心,一般一家三口来滑雪问请不请教练时,男人一般都会请示媳妇,媳妇同意了才请教练,上午我正在教一个女孩儿滑雪时,被旁边一个不会滑雪的游客一下撞出去好远,在旁边的男孩看见后赶紧跑过来抱起女孩心疼得直掉眼泪,躺在男孩怀中的女孩也激动得泪眼蒙眬,这一幕看得我心里也暖暖的,所以就想着将来要是能做个河南媳妇该多好啊!”

  一直到了晚上九点,东北教练才陆续回到宿舍,天龙池滑雪场董事长石信昌专程赶过来探望他们,发现楼道内还有几名教练在蹭网与家人视频,急忙安排人抓紧给教练房间里安装路由器。“一定要保证这些异乡的教练在我们中原吃好、玩好、工作好,更主要的是心情愉悦过大年!”石信昌说。

  记者手记

  收拾行囊,踏上归途。这是进城淘金的农民工年复一年的城-乡之旅,如今,伴随着“春运”高峰再次如期上演。

  这次旅行注定不会和以往有所不同,乡村,是孕育他们梦想的地方,城市,是实现他们梦想的场所,数以亿计的农民像候鸟一样,在城乡间迁徙,二十年不辍。

  二十年间,河南一家区域性都市报《大河报》的记者每逢春运都在重复这项看似简单的任务,陪民工回家过年,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陪同的农民工也从最初的破烂王延伸到钢筋工和洗头妹。他们中,有家住太湖边、在郑州打工33年的老木匠,有返乡前还在为讨薪奔波的云贵高原侗族汉子……他们的人生平凡而斑斓,是这个时代农村务工者的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多年研究农民工问题,《大河报》记者特意约请他每年在百忙中为每篇报道后面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剖析每个故事的肌理及背后所蕴藏的种种碰撞。

  从当初的一路记者到多路记者,再到偕同广州大学城的十名大学生一起参与,再到今年疫情期间的陪打工者就地过年,我们试图在体验式报道的形式上也有所突破并希望推陈出新。

  今年也是《大河报》陪民工回家过年最为特殊的一年,我们将一改往日奔波全国各地陪民工回家的惯例,今年陪家在全国各地,却把打工地河南当做家的外地人,陪他们一起在中原过大年。

  记者选取5名来自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方向,在中原打拼的不同职业的打工者。他们中,有来自河北留在工作地少林塔沟武校与1328名孩子一起过年的苏建交,有来自福建、广东在郑州港区工厂打工的新婚小夫妻,有来自安徽在具茨山一农家乐打工的打工妹,有来自东北在鲁山天龙池滑雪场度过特殊一年的20名东北教练,这个年起起伏伏,充满传奇,这个年坎坎坷坷,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