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张建新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冰珂

  一座屹立百年的小楼,记录着中原解放战争的运筹,革命之火仍熊熊不息;一条久经沧桑的大街,见证着邓小平早期经济思想的萌发,红色基因已融入血脉。

  鲁山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1929年,中共鲁山特别支部建立,带领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贺龙、关向应带领红三军,在实施战略转移时途经鲁山;1934年,红二十五军由方城县进入鲁山县,行程3天200多公里,沿途留下了光辉足迹……

  解放战争时期,鲁山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1947年,陈(陈赓)谢(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接连解放了豫西诸县,开辟了豫陕鄂解放区,在鲁山成立豫陕鄂后方工作委员会和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1948年6月被撤销,成立了中共豫西区党委、豫西行署和豫西军区)。

  2月3日,鲁山县委大院,明媚的阳光洒向一栋欧式青砖小楼,门匾上的“豫西革命纪念馆”鎏金大字更加耀眼,楼前安放着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的半身铜像,一身戎装,目光炯炯。这里,便是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会的驻地。

  “我们把这里保护起来,打造为革命纪念馆,展出有鲁山县早期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文字资料、实物等600多件(幅),为的是让后人记住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鲁山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溢慧说。

  看着发黄的老照片和报纸,怀着敬重之情,一行人拾级而上。二楼东南角是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屋子,摆放着一张老式木床、一张旧方桌和两把椅子,一部手摇式电话摆在床边,仿佛正在等待前方战场的消息。

  1948年年初,刘邓大军从大别山向豫西转移,4月中旬来到鲁山、宝丰一带,与陈谢兵团会师。1948年4月13日晚,邓小平来到鲁山了解后方部队和当地的情况,在小楼上住了半个多月。随后半年,邓小平多次居住于此,并在此运筹帷幄中原解放战争。

  如今,小楼成了我省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第一批红色教育基地。豫西革命纪念馆自2004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参观学习者120多万人次,其中青少年32.8万人次。

  走出纪念馆,往东不远处,有一条“邓小平市场街”。王溢慧介绍,这条街见证着“邓小平早期经济思想的雏形”的诞生。

  豫陕鄂边区及豫西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扎期间,鲁山县是豫陕鄂边区及豫西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行有《豫西日报》(《河南日报》前身)和邮票、货币等。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人多次在鲁山主持召开重要会议,除了组织开展武装建设与军事活动外,还领导开展组织建设、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

  1948年4月,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会联席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的重要报告(即“鲁山报告”),客观论述了市场与政治、经济、人民生计的关系,以及保护发展市场的政策策略,提出在广大解放区开展市场经济、巩固解放区经济建设。

  历经70多年的发展,曾经的市场街变得更加繁荣,沿街布满大大小小的店铺,有手工制作铁器、铜器的百年老店,有老字号羊肉馆、烧鸡店,还有时下流行的“网红”面馆,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顾客,散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

  名片

  鲁山县

  1929年,鲁山县建立了中共鲁山特别支部,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与1934年,红三军和红二十五军在鲁山留下光辉的足迹。解放战争时期,豫陕鄂边区和豫西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在鲁山县建立。

  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雪峰、陈赓等多次在鲁山居住并主持召开重要会议。1948年6月,中共豫西区党委在鲁山成立。1949年2月,豫西区党委首次党代会在鲁山县城召开,会上宣布撤销豫西区党委,成立中共河南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