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2月8日讯(记者 李丹)一年多来,45岁的陈先生反复因为小肠出血问题入院。甚至,因为出血严重引发了失血性休克,命悬一线。所幸,利用小肠镜技术,最终找到了这一致命问题的根源。

  其实,早在一年多以前,陈先生就发现自己出现了血便的问题。在就近的医院接受胃肠镜及胶囊内镜后,被确诊为小肠出血。不过,因为胶囊内镜没有发现明显的出血灶,最终只是通过药物进行了保守治疗。治疗后,情况明显好转的他得以出院。

  不过,未曾料到时隔一年,便血的问题又来了。在医院多次通过胃肠镜寻找出血灶后,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及结直肠出血的问题,问题再次被指向小肠出血。而后,陈先生又接受了进一步的肠系膜血管造影,这次还是没能发现确切的出血部位。

  之后的几天,陈先生反复便血,甚至引发了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等可能致命的问题。而后,病情危重的他被紧急转送至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小肠因为特殊的位置和解剖,出血点的寻找存在极大的难点。”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冉文斌介绍,依照目前的技术,寻找小肠出血的主要方式是内科小肠镜探查和外科腹腔探查两类,腹腔探查属于有创手段,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通常会优先选择小肠镜检查。

  不过,小肠镜检查对于操作医生综合实力要求较高,一方面因为小肠较长,检查时间通常是常规消化内镜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对医师的耐力、体力消耗都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小肠壁相对较薄,特别是合并小肠病变者,对术者的内镜操作技能要求就很高,否则检查相关的穿孔等并发症有所增加。因此,通常只有内镜操作熟练的医师才会被培养做小肠镜检查。此外,对于怀疑小肠良性血管性出血疾病,为了减少病人再次麻醉的痛苦和费用,医生通常尽量在同一天之内先后完成经口、经肛小肠对接检查,检查时间势必明显延长,这样对整个麻醉、内镜及护理团队的要求都较高。目前,省内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屈指可数。

  依据陈先生的病情,消化内科医生团队制定了详尽的诊疗方案。1月29日,冉文斌利用小肠镜对陈先生的小肠进行了彻底的检查,得以成功发现问题根源——回肠Meckel憩室。找到问题所在后,由胃肠微创中心团队接棒实施“精准打击”。胃肠微创中心王蒙博士利用腹腔镜,顺利为陈先生切除了病变的肠管。在手术后的第二天,未在出现便血的问题。经过进一步康复,陈先生顺利出院。

  (图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