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思元 通讯员 冯立培

  “洛阳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处于起步阶段,洛阳同济源、平顶山、三门峡合作制定了‘洛济33条’‘洛平30条’‘洛三32条’等融合联动发展措施,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仍需要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人才引进交流合作、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完善,最大程度发挥洛阳副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2月7日,洛阳市政协委员、清洛基地执行主任马明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马明星建议,以洛阳为牵头城市,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联盟,集聚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成果。聚焦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打造优势互补的创新共同体。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之间互派人员、互设机构、协同发展,在科研、人才、科技成果等方面进行资源互通共享。加强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开展合作,推进资源共享。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清洛基地从2016年10余人规模的初创团队,发展到2020年近200人的全职人才队伍,其中硕博及海外留学人员100余位,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超过七成,集聚的非洛阳籍员工超三分之二,非河南籍员工接近半数,在人才输出大省的非省会城市,逆势出现了人才虹吸效应,形成了一块创新人才小高地。”马明星认为,应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建立干部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人才在洛阳都市圈内畅通流动。构建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高层次人才信息网站互联、重要信息协助发布、人才信息数据库共享。聚焦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平台,实现人才结构的错位布局。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人才职业技能评价标准互认。

  “清洛基地正在积极加强区域辐射,探索科技创新助力县域经济‘三起来’新模式,通过运营清研鲁山科创中心,筹划推动清研嵩县、清研汝阳等创新载体建设,打造覆盖联动洛阳都市圈的创新网络。”马明星建议,加强地企对接合作,构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构建洛阳都市圈“产业地图”,引导跨区域产业协作、要素的市场化流动。联动举办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科创成果直通车等双创赛事,实现延链补链强链。结合四市产业体系,实行产业链链长负责制,由链长牵头研究推动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智库,组建专家咨询机构,为产业经济、技术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让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