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经济,都挺好】

  近期,网上出现所谓“大南方时代”“南方全面碾压北方”“南强北弱”等声音,甚至称“北方是经济黑洞”“南北差距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应该如何客观看待南北经济差距问题?对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连平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出现差异化态势,是常见现象。中国北方各个区域的经济近年来都在发展,虽然没有南方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表现得那么亮眼,但也有其自身的发展特色和经济增长优势。不应夸大这种现象的危险性,抹杀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正确的态度是理性看待差异化的发展,加大北方地区市场化改革的力度,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北方地区经济优势,改善全国地区经济结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您注意到近期网上流传的那些“南方全面碾压北方”“南强北弱”的声音了吗?

  连平:应该承认,中国南北经济差异确实存在,但“南方全面碾压北方”“北方是经济黑洞”“南北差距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等说法其实有所夸大。近些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速崛起,成为南方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引擎。但与此同时,应关注到南方地区还包括像贵州、云南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南方地区城市间的发展差异也是比较大的。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北方各个区域的经济都在发展,虽然没有南方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表现得那么亮眼,但也有其自身的发展特色和经济增长优势,例如北方地区多平原,工业和农业发达,随着“新东北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过去粗放的传统工业产业也在逐渐转型升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出现差异化态势,这是个常见现象。美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展也呈现了这样的态势。我们不应夸大这种现象的危险性,抹杀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正确的态度是理性看待差异化的发展,加大北方地区市场化改革力度,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北方地区经济优势,改善全国地区经济结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对于南北经济差距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

  连平:经过长期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代表经济总量的GDP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全面客观评价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应当包括结构性指标、协调性指标、质量效益指标、创新发展指标、绿色发展指标等,以反映产业和地区的综合发展状况。对于南北经济差距问题,应以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标准进行观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2月,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求是》上发表文章《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他在文章中提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转向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

  因此,要从创新驱动、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等方面建立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例如,用研发和科技投入占收入的比例、专利发明数量来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用知识密集型产业占比来衡量结构优化发展评价指标,用单位GDP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来构建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等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您提到要理性看待南北经济差异化的发展,那么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连平:南北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北方以资源能源和重工业为主,而南方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我国力争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给南方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地理因素来看,沿海地区往往比内陆地区发达,这是全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自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海运作为全球贸易最主要的载体,由于其具有运量大、费用低、航道四通八达等优点,成为强国不可或缺的经济要素。在我国,南方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航运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北方,由于冬季港口结冰无法通航且无法与内河航运形成很好的配合,航运的发展自然不如南方。

  最后,从改革开放的进程来看,加入WTO以来,中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南方地区轻装上阵,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带来了很大影响,使得北方城市经济重要性相对下降。北方在经济发展总量上不如南方,是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总体来看,北方地区拥有哪些比较优势?

  连平:从产业特色上看,北方地区还是拥有明显的优势产业的,如重工业、国防科技产业、粮食产业,等等。具体来看:

  重工业方面,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多,煤、铁、石油等蕴藏丰富。其中,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拥有一大批钢铁、能源、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在数控机床、大型船舶、海洋工程、铁路机车等大型机械装备制造上贡献了众多全国第一,逐渐打破海外垄断。另外,山东的重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位居中国各省前列,特别是大型企业较多,重点企业包括齐鲁石化、山东电力、山东钢铁、山东海化、胜利油田,等等。近年来,重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这对于服务中国制造的下游产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国防和科技产业方面,北方地区的陕西省是这一产业的重要基地。作为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陕西地理位置优越,集聚了众多航空、航天科研单位。陕西省拥有中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基地,也是我国军工、水中兵器和核燃料的重要研制生产基地。陕西省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领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另外,京津冀地区正在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其中,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天津是全国先进的制造研发基地,河北是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京津冀地区还拥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国家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粮食产业方面,北方地区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渭河平原是我国旱地农业的主产区。目前,粮食产业在中国已经形成“北粮南运”的产销格局。2000-2020年,15个北方省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迅速从45.65%攀升至59.22%。在2020年粮食产量10强省份中,北方占据6席,黑龙江,河南、山东位居前三名,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接近30%。其中,黑龙江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玉米、水稻产量位居全国之首;河南小麦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北方地区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综上可见,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与变迁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经济地位不容忽视。因此,当下不应过分强调南北的发展差距,而应着重于探讨区域优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一个国家最优的资源配置,不断壮大优势产业,优化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