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李钊通讯员刘波李凯文图

  2021年2月3日,冬日暖阳照在周恩来总理亲题馆名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青砖灰瓦上,显得古朴而庄严,沧桑而厚重。在刘少奇同志办公室旧址门前,一棵石榴树枝干遒劲,向天伸展……

  革命老区确山竹沟位于桐柏山和伏牛山余脉交错的小盆地、山区平原过渡带,因沟河沿岸“簧竹茂盛”而得名。这里不仅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乡和他战斗过的地方,也曾是河南人民抗战的指挥中心。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共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这里是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小延安”。

  红色历史、红色土壤,造就红色基因。代代老区干群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竹沟精神”,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敢闯实干、不甘落后,叫响“红色圣地·生态家园”品牌,以“红色文化为核心,自然山水为特色,乡村文化为底蕴”,在“红土地”上做起“绿文章”,将竹沟打造成为豫南红色游、研学游、自驾游、乡村游著名目的地。

  竹沟就是“小延安”

  虽处隆冬时节,来竹沟革命纪念馆参观的人却络绎不绝,馆员段雯雯专业的讲解,让一件件革命文物生动立体鲜活起来,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又重现眼前……

  因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早在1926年,竹沟就建立了党组织。1927年4月,为迎接北伐军进入河南,遵照周恩来关于在有条件的地方适时举行武装暴动以策应北伐军的指示,共产党员马尚德(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张家铎等领导确山民众举行声势浩大的武装暴动,首次解放确山县城,建立了中共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

  1938年2月,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派彭雪枫到竹沟全面主持工作。彭雪枫在竹沟创办了延安“抗大”式军政教导大队,还在竹沟创建了“民族抗日宣传队”,创刊发行了《拂晓报》。这份油印小报在中原大地、洪泽湖畔广为传播,对全面抗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鼓舞和激励作用。

  1938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并相继建立了竹沟地委和竹沟县委。同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竹沟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所有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

  “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刘少奇化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1938年11月23日,刘少奇离开延安,途经西安、渑池、洛阳、南阳、泌阳等地,于1939年1月28日来到了竹沟。他的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在抵达竹沟后修订完成的。中原局很快打开敌后抗日斗争新局面,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在竹沟革命纪念馆北,有一处砖窑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鄂边军事会议旧址。竹沟革命纪念馆馆长鲁金亮介绍:1939年1月,李先念、周志坚、王老汉(王国华)等就是在此砖窑洞内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的。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部从竹沟南下,发展壮大成为新四军第五师。“抗战时期,我党在这里开办了一系列的训练班和学习班,竹沟是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的重要发祥地,还为新四军三师、七师培训了部分骨干力量。1938年3月至1939年11月,竹沟先后向敌后出兵17批4800余人。现在统计,有1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80多位省部级干部,100多位将军在竹沟工作战斗过。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刘少奇曾说过:“延安有党的领导,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竹沟就是小延安。”从此,竹沟“小延安”美名传遍天下。

  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动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惨杀我抗日军民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竹沟惨案”。此后,竹沟地区军民在我党领导下,继续顽强地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956年,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始建,1958年正式开馆。1957年11月10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笔题写馆名,是全国建馆较早的革命纪念馆之一。

  1988年1月,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棵石榴系心间

  刘少奇办公室旧址门前的这棵石榴树,是上了驻马店名木重点保护名录的。此树,是刘少奇1939年来竹沟后亲手栽下的。“竹沟惨案”时,反动官兵听说这棵石榴树是共产党的大官栽的,就连根拔起。敌人走后,竹沟百姓又偷偷把石榴树栽回原处。

  1966年,刘少奇遭受迫害,这棵无辜的石榴树也被连根拔起,被造反派抬着游街,竹沟镇的张金明老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在石榴树根上掰下一条根苗,种在自家的院子里。

  1978年,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重新修复,张金明老人把院子里的石榴树又移栽到当年刘少奇栽种的老地方。

  鲁金亮馆长介绍,这棵被竹沟百姓两次奇迹般保存下来的石榴树每年都会开花结果。“一棵石榴树,一头系着党心: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事业,就要像石榴树那样,扎根、开花,映红竹沟,映红全国;一头系着民心: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人,是发自内心的无限敬仰与爱戴。”

  鲁金亮说,一棵石榴树的故事,是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从竹沟革命史中孕育出来的红色基因,折射出一种竹沟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孕育形成的革命精神——竹沟精神。这种革命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红色基因代代传

  记者在竹沟走访,一代代竹沟人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学成不忘家乡,把羊产业、琴产业、猪产业、菇产业叫响全国的事迹令人振奋。

  多年来,竹沟镇四棵树村及附近千余名“羊经纪人”把竹沟变成了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山羊中转站”。“竹沟价格”直接影响着产、销两地的活山羊行情,“竹沟”活山羊已成为沿海地区响当当的品牌。“山羊经济”每年为竹沟镇带来2亿多元收入,四棵树村靠发“羊”财,家家盖洋楼买小汽车,成为远近闻名的“轿车村”。

  35年前,竹沟王庄王金堂等村民,北上北京。从学徒做起,直到成为手工提琴制作行业的顶尖琴师后,返乡创业,将竹沟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手工提琴生产基地。目前,确山竹沟镇集聚了130多家提琴工厂,年产大提琴、小提琴、低音贝司40多万把,产值4.5亿元,制造了中国40%的提琴,其中中高档提琴更是占到全国80%的市场份额。“竹沟师傅”手工艺精良的提琴远销世界各地,誉满全球。

  王金堂说,弘扬竹沟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有一颗不甘落后的进取之心。“成立手工提琴制作协会,组建弦乐团,打造全产业链竹沟提琴小镇,英雄先辈为我们打下了江山,现在轮到我们后辈建设家乡了。”

  “我们竹沟黄石头村生态散养培育的确山黑猪,是地理标志产品,叫响全国。我们土生土长的竹沟妹子宋九莉带领全镇百姓种植的香菇长期供货全国各大超市,还出口新加坡、越南等国家,日销香菇50余吨。”确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竹沟镇党委书记韩成良说,革命老区干群身上都传承着一种红色基因,他们坚定信念、敢拼能干、团结创新、心系乡亲,这就是融入血液里的竹沟精神。

  韩成良介绍,竹沟有着丰富的红色和生态资源,叫响“红色圣地·生态家园”品牌,以“红色文化为核心,自然山水为特色,乡村文化为底蕴”,在“红土地”上做“绿文章”,规划打造竹沟湖红色旅游、生态旅游、镇区旅游服务中心、美丽乡村、特色农业体验游五大板块,将竹沟打造成为豫南红色游、研学游、自驾游、乡村游著名目的地。“‘小延安’竹沟,一个业态丰富、体验性强的综合型红色旅游景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