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统计局发布的城市经济三季报陆续出炉。综合数据来看,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的中国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首次掉出前十席位,排名第11,北京成为唯一留在前十榜单里的北方城市。

  本来挺正常的榜单,有人非要从地域上PK,于是就引发了关于南北城市差距的热烈讨论,再于是,“北方失守”“中国迎来大南方时代”等声音层出不穷。

  南北差距,客观事实。千百年来,只要地分南北,辩证法上说,就必然会有相对性的长短盛衰。上世纪中期,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大东北,为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立下汗马功劳,在计划经济下的风头一时无两。北京、沈阳、哈尔滨、天津、大连等北方城市,每个响当当的名字都曾有过辉煌的“C位”史。

  如果彼时也要拉个成绩单出来排排坐,“大北方时代”“南方失守”等结论也是板上钉钉的。

  但凡有比较,总会有多少。用业界的话说:所谓的“南北差距”,主要是沿长江和沿海的航运能力带来的。如果将前十名单中的沿长江城市和珠江口城市去掉,或者再把临近上海的杭州也去掉,就能很容易发现,南北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事实上,环渤海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历来是经济重镇,但改革的春风、沿海开放战略,做强做大了后两个都市圈,并形成了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一荣俱荣的“城市群”现象。简言之,江河湖海,为制造业腹地的三角洲地带提供了腾飞的“巨浪”。

  在此基础之上,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完成了市场化的悄然转身,巨量民营经济掀开了最早一波创新创业的热潮,而民营经济代表着经济运行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反过来,庞大的民营经济倒逼地方营商环境及早成长成熟。于此观之,南方凤凰涅槃之路,有改革开放东风之“天时”、有坐拥区位优势之“地利”、有砥砺营商环境之“人和”,那么,其快速崛起自然在情理之中。

  参差多态,美之本源。经济有经济的逻辑,市场有市场的道理。不过,如果非要割裂南北而空谈“差距”,显然落入两个误区:第一,无论任何一方的崛起,都离不开另一方的贡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没有“孔雀东南飞”带来的人口迁徙,南方的GDP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国民经济是个整体,千丝万缕、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外,京津冀等深度协同还处于磨合发展中,假以时日,不会输于成熟的长三角或珠三角。

  第二,南方固然颜值气质俱佳,但北方发展得也不差,各有各的比较优势,各有各的特长项目。比如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工作压力大、环境压力大;而经济水平不太高的城市,环境质量好、生活压力小。再说,只要我们正视地区差距,在经济地理层面重塑格局,那么,在注重不同地区之间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扎实努力之下,只要经历完产业转型的阵痛期,北方也迟早会在新发展格局之下拥有动力十足的未来。

  南方是中国的南方,北方是中国的北方。差异中协同共振、协同中同场竞技,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才会勇毅笃行、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