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李鑫通讯员汪星晨文图

  新县素有“红色首府,将军故里”之名,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1926年秋,吴焕先在新县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从此,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从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兴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革命的旗帜始终在大别山上高高飘扬。

  信阳是革命老区,新县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形成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2021年,时值建党100周年,忆往昔峥嵘岁月,让红色精神永流传。

  大松树下,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燃起鄂豫边区的燎原之火

  在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村委会不足50米的黄泥塝,矗立着一块纪念碑,纪念碑上写着“鄂豫边中心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据竹林村党支部书记吴世德介绍道,当初吴焕先等人就是在这个地方,成立了鄂豫边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燃起来了革命之火。

  吴焕先是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他的组织、介绍,同年7月,毛国兴、吴先筹、吴先绪、詹以贤、肖从善、石生才、戴华堂等7人,在竹林村野外小山丘上的一棵大松树下挂起党旗,高举右拳,宣誓入党,建立了新县第一个秘密党小组。次年春,吴焕先等人又在这棵大松树下成立了原箭厂河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吴焕先任支部书记,先后接纳了两批农民骨干分子入党。

  党组织的建立,为以后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的发展壮大,为农民运动的开展和革命政权建立巩固,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基础。他们以保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以甲为单位建立党小组,迅速发展党组织。

  吴焕先等人在箭厂河地区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参加革命,1926年秋,由吴焕先决定,分别在四角曹门、郑家湾、詹湾办起了革命红学,吸收进步青壮年入学培训,宣讲革命道理,灌输革命思想,同时操练大刀、长矛、鸟铳等,练习杀敌本领。不到一年时间,三堂红学共培训男女青壮年1000余人,以此为基础,农民武装发展到3000余人。三堂革命红学不仅是黄麻起义的骨干力量,也是红四方面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红旗不倒”,当年5.5万老区儿女抛头颅洒热血

  今年26岁的张卜珩是新县箭厂河乡革命旧址群的一名红色讲解员,国外求学返乡的她,之前对于家乡的红色历史并不了解,从事现在的工作以后,接触到革命史料,了解到家乡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和解放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立志将红色故事讲好,担当光荣使命。

  据她讲述,往年每年都有10万余人来到纪念碑、吴焕先故居、焕先小学等地点参观学习,在一次次讲解过程中,她逐步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说起来,自己和革命先烈吴焕先还有一些渊源,吴焕先的故居紧挨着奶奶的房子,也算是邻居呀。自己也是老区走出的孩子,现在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对于这段历史很陌生,我们老区人民有义务,也应该让革命历史传扬和宣传出去。”张卜珩称。

  据史料记载,到1930年9月,鄂豫边区共成立县委9个、区委20个,发展党支部281个、中心支部29个、党员4476人。随着党组织的迅速发展,大别山各地的群众组织也蓬勃兴起,共青团、工会、农会、妇女协会纷纷成立。大别山区掀起了革命高潮。许世友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六乡农民协会捉了几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给他们戴着纸糊的高帽子,押着游乡示众。那些过去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土豪劣绅,这时都像丧家犬一般,灰溜溜地边敲锣边喊:‘我是土豪劣绅,欺压穷人,罪有应得,众人莫学我。’”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或影响下,这些群众组织经受了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武装斗争的锻炼,成为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为我们党开展土地革命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从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到全国解放,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过了23年的光辉战斗历程,在血雨腥风的残酷岁月里,老区人民紧跟共产党,不怕牺牲,红旗不倒,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些在革命斗争中发展的党员,扎根在群众中,成为革命的核心力量,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无论有多少流血牺牲,他们都冲锋在前、百折不挠。这个党支部第一党小组的成员毛国兴,这个党支部的党员、开国中将吴先恩的大伯吴维如,都是为了革命坚贞不屈、英勇献身。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前赴后继,掩埋好战友的遗体,擦干眼泪,擦干血迹,继续革命。

  据统计,在以箭厂河乡四角曹门为中心的周边村,有1000多名老区儿女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共和国功臣。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5.5万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也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不朽丰碑,正在续写光辉的时代篇章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先烈的精神仍在传承。在竹林村村委会旁,有一座名为焕先小学的学校,党支部书记吴世德介绍道,学校每年清明都会组织学生们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学校会安排教师讲授红色历史。

  每年清明前后,箭厂河乡党委党政府人员、对口帮扶单位同志、大别山干部学院学员都会来到纪念碑,深深鞠躬,表达怀念、敬仰之情,再次聆听先烈的革命事迹。

  革命先烈战斗的痕迹,也变成了新县人民共有的瑰宝,新县境内,红色遗迹星罗棋布。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军委航空局旧址等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65处革命历史纪念地,形成了遍布全县、布局合理的红色教育基地网络。

  目前,新县已建成的“大别红营”研学基地有5个,在建6个,建成后每年可接待青少年研学培训10万人次以上,每年新增旅游综合收入超1亿元。

  红绿古相结合,今日的革命老区,蓬勃发展的全域旅游正将当地的资源变成了“金山银山”,新县2020年共接待游客92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3亿元,全县84%的贫困群众在旅游发展各环节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