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成利军

  “真没想到,俺村里还藏着这么好一个宝贝。”2月2日,在济源克井镇原昌村张善德家的愚公渠家庭展览馆里,返乡大学生李军敏说,“看到先辈们用这么简陋的工具,建造起那么伟大的引水工程,我感到非常震撼。”

  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在南京上大学的李军敏放假返乡后,大多数时间都宅在家里。得知村里有一个愚公渠家庭展览馆吸引了不少村民前去参观,他也跑去看看究竟,没想到被深深地打动:“这里有一部愚公渠10年建设的浓缩史。”

  记者了解到,这个家庭展览馆的馆长叫张善德,原昌村人,是焦作市引沁灌区管理局的退休职工。

  说起引沁济蟒渠,张善德打开了话匣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济源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每遇干旱天气,常常造成庄稼减产甚至绝收。1965年,济源开工建设了引沁河水入蟒河的引沁济蟒工程。经过10万民工的10年奋战,凿通了66个隧洞、建造了403座桥涵,终于建成引沁济蟒渠,后改名为愚公渠。”

  张善德介绍,该工程渠首位于太行山深处的豫晋交界处,总干渠全长103公里,干渠、支渠、斗渠加起来近2000公里。工程建设中,先后有62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工程建成后,解决了济源、孟州、洛阳吉利区40余万亩耕地的用水问题。

  因为曾是工程建设的其中一员,张善德不仅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了深情,也萌生了寻找收藏“愚公渠史料”的念头。经过多年收集,张善德家中的锦旗奖状、生活用具、粮票车票、地图公章、通信工具等10余个类别的实物多达上千种。

  张善德说:“春节将近,我打算邀请大伙儿来家里参观,让他们了解历史的同时过个祥和的文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