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二,小年之前,立春到来。漫长的庚子年,迎来了又一次立春,庚子年便成了“双春年”,立春来了一个“梅开二度”,看起来是阴差阳错。无关福祸,不兆吉凶,这是阴历、阳历“置正”的结果。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立春节气的到来,多风偏暖将是一个趋势。只是空气较为干燥,早晚依然较冷,昼夜温差较大,大家需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庚子年出现“双立春”完全是“阴差阳错”

  2020年2月4日,庚子年正月十一,二十四节气开始又一轮循环,立春开始。2021年2月3日,庚子年腊月二十二,立春到来。漫长的庚子年,两度的立春日,造就了“双春年”,而牛年却成了“无春年”,又被称为“寡妇年”。一时之间,众说纷纭,是祸是福,内心不安。而实际上,出现这样的“双春年”,是阴差阳错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阴差阳错,阴是阴历,即农历,阳是阳历,即公历。农历和阳历是不一样的历法,前者以月亮盈亏规律制定,后者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规律确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双春夹一冬”这样的奇观呢?这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置正”安排的结果。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约为365天。一年12个月,而月份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看出四季寒暖明显的变化情况。

  地球绕日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公历的时间365日,比真实周期短了约0.2422日。每4年约累积一天,于是就把这一天加于二月末(2月29日四年一遇),阳历闰年天数变为366日。

  阴历以月球绕行地球1周为1月,1年为12个历月的一种历法。每月初一为新月,被称为朔日,十五为圆月,被称为望日。12个阴历月只有约354天。

  其实,中国历法自古就是阴阳历,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按太阳的运行,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又按月亮的运行,分为12个月。但是,阴历与阳历相差约有11天,为解决阴历和阳历的时间差问题,古人便通过增设闰月解决这一问题。

  这样一来,若干年中,就会有一年是13个月。根据了解,每19年中就会有7年“双春”,7年“无春”。而今年,又是农历和阳历的双闰年,出现“双立春”便不足为奇了。

  春天远未来到气温明显回升

  立春之后,紧接着便是“六九”。最近一段时间,天气晴暖,天色蔚蓝,春意蠢动,寒意较浅。眼看着迎春花已经绚烂金黄,眼看着河湖里的冰层消融,眼看着柳色开始泛黄,冬天是否已经走远,春天是否已然开始?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冬天并没有走远,春天也没有来到眼前。气温虽然偏暖,日最高气温有时突破15℃这条线,但冷寒依然是每天早晚的基调。

  真正的春天,有严格的气候标准。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约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立春虽然到来,但只是一个趋势,代表一个方向。立春之立,是开始之意,立春意味着天气变暖,万物生长。这个时节,南下的冷空气依然较为频繁,大风降温依然是较为盛行的天气,但冷空气间隙,偏暖的南风增多,并伴有升温的过程。

  以郑州为例,本周一遭遇了一场弱冷空气的侵扰,周二日最高气温出现明显下跌,但周三开始日最高气温又将在震荡中回暖,到周六也就是腊月二十五,郑州的日最高气温甚至突破20℃。

  未来几天,我省还将遭遇大风天气,降水较少,空气干燥。根据河南省气象台预报,周三白天,我省南部多云间晴天,其它地区晴天。中西部西北风4级左右,阵风6级到7级。周三夜里,南部多云间晴天,其它地区晴天到多云。4日,西南部、南部多云转阴天,部分地区有小雨,其它地区多云。午后,北部偏南风4级左右。5日,南部阴天转多云,其它地区多云转晴天。4日夜里到5日白天,淮河以北偏西风4级左右,中西部阵风6级到7级。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那些寄送春意给我们的花花草草,即将点缀余额不多的冬天,和我们一起迎接又一个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