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蒋晓芳
2月2日,天还没有亮透,位于鹤壁市浚县善堂镇东朱村村口的鸽舍里却已热闹起来,“咕咕”的鸽叫声此起彼伏,“鸽司令”王自林正推着“餐车”、右腿趔趄着给鸽子们喂食。
“现在鸽舍里一共有4000只鸽子,一天需要喂两次。”王自林告诉记者,由于自己行动不便,喂食速度比正常人要慢,一般天不亮他就过来了。
今年33岁的王自林是东朱村人,也是这家鸽舍的主人,因幼年时患小儿麻痹症,致使其右腿残疾。身残志坚的他为了维持生计,早年便走出村庄赴南方学习手机维修技术,并于2008年回村开了一家手机维修店,凭借其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整体收入也算可观。
“没过几年,手机行业利润变得越来越低,店里的生意也日渐惨淡,一年到头挣不到多少钱,仅靠我一个人的收入来支撑全家的生活开支已相对困难。”王自林回忆道,2014年年底,在网上“考察”了几个月后,他决定转行增收,并把目标锁定在了养殖业上。
“听说山东济宁一带养鸡行业比较发达,我和妻子就准备过去学习养鸡技术。可到了以后发现现实情况与网络上了解到的有偏差,我们没找到一家上规模的散养鸡场,反倒是养鸽子的非常多。” 王自林笑着说,经过细致地调查,他们了解到鸽子营养价值高、市场行情好,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进了养鸽行业。
▲“鸽司令”王自林推着“餐车”,在自家鸽舍里给鸽子们喂食。 蒋晓芳 摄
和妻子一番商讨后,王自林决定留在济宁一家养鸽基地学习养殖技术,学成后他便在自家院里建起了鸽舍,并于2015年9月投资4万元引进了400对种鸽。
“本想着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剩下好好养殖然后通过销售鸽子及鸽蛋增加收入,可是隔行如隔山啊!” 王自林的妻子张二宁告诉记者,由于经验不足,刚买回的鸽子因为应激反应死了100多对,给了他们夫妻俩“当头一棒”。
好在王自林天性乐观,且喜好钻研。意识到养殖鸽子的学问还很多,为了“补课”,王自林开始翻阅大量书籍并加入了不少鸽子养殖技术交流微信群,经常和同行互相学习取经,慢慢从一位门外汉变成了养鸽能手。
“不到一年半时间,我们鸽舍里的300对鸽子就繁殖到800对。”王自林说,单靠销售鸽蛋,他终于在2017年收获了在养殖业中的第一桶金5万元。
随着养鸽技术日益熟练,为了持续增加收入,王自林决定扩大鸽舍规模,并开始销售种鸽、乳鸽、肉鸽。2018年,王自林多方筹措资金在村里盖起了一栋900平方的新鸽舍,并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如今的4000只,先后与山东、上海、温州等地采购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仅2019年一年,王自林的养鸽场收入便已达40万元。
创业的路上总是困难重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养殖行业受到严重冲击,王自林鸽舍内出笼的鸽子无法销售,这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养殖模式过于单一。为了扭转困境,王自林萌生了制作并销售卤鸽的想法。
说做就做。疫情形势缓解后,王自林便前往濮阳、山东等地学做卤鸽,之后便在县城开了一家卤鸽店。
“俗话说,一鸽胜九鸡,无鸽不成宴。店铺中秋节开业至今,平均每天都能销售二三十只,而且深加工后的鸽子利润比之前翻一番,效益非常可观。” 王自林告诉记者。
眼看着王自林的养鸽事业越做越红火,不少村民也开始通过养殖鸽子尝到“甜头”。“鸽子养殖用工成本低,市场行情好。现在我从自林那里买了700对种鸽,他不仅免费提供养殖技术,还负责回收鸽蛋和鸽子。” 东朱村50岁的村民朱连朝说,养鸽后,他一年可以赚7万多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今年我计划成立一个养殖合作社,一方面是希望不断延伸鸽子的产业链条,增加自身收入,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带动更多村民通过养殖鸽子增收致富,和大家伙一起把日子越过越好。”提起未来,王自林胸有成竹。